趙靜
摘要:專題式教學通過重構教材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促進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本文總結了筆者近兩年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實施專題式教學的經驗和反思,指出其優點弊端同時存在,需要通過教學改革進一步優化。
關鍵詞:專題式教學;《基礎》課;高職
為落實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中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教材為教學基本遵循,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上下功夫” ,近年來,我校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后文簡稱《基礎》)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多種手段,例如集體備課、加強實踐課、信息化教學、改革考核方式等。筆者近兩年在《基礎》課的教學中進行了專題教學的嘗試,而后發現,通過專題式教學來重構教材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尤為有益于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進而也為教學體系向學生信仰體系轉化創造條件。此文正是對《基礎》專題式教學進行探討。
一、專題式教學的內涵和意義
所謂專題式教學,是指改變按章按節進行教學的習慣,“依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按照課程內容的內在思想聯系和邏輯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整合,形成既先后連接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并圍繞專題確定教學方案、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專題化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易于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有助于貫徹少而精原則,更有時代感、針對性、吸引力和說服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翻開《基礎》教材,教師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對系統性、邏輯性、理論性很強的教材進行面面俱到的講授,往往難以突出重點、難點,總陷于“蜻蜓點水”。而專題式教學在實現基本教學要求的前提下,易于展開教學內容,克服講授時出現的包羅萬象、淺嘗輒止,符合“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
再看教學對象,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學習習慣、視線視野參差不齊,重視專業課忽視通識課,思政課被“視為離現實太遠的高調,又看成是掙得學分,獲取文憑謀取功利的一種手段,其結果不感興趣甚至厭學,但又不得不學”,加之缺乏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往往上課的學習動力不足,也很難建立信仰。而專題式教學既能避免與以前所學知識的簡單重復;也能利用大量鮮活的實例和具體數據論證主題、深化內容,提高理論深度;若再注重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新穎及靈活,將理論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融為一體,則能更加緊密地靠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回應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難題,有效加強教學的互動性、實踐性。
再觀教師群體,不同教師的研究領域各有側重,甚至學科背景也有所不同。最明顯的事實是,《基礎》是由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知識兩大部分組成,但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出身的教師往往只是接受了法律基礎等通識課程的學習,而法律專業出身的教師又缺乏思想政治學科專業知識,很少能兼具這兩方面的素養。如何教師們的知識結構互補起來,專題式教學正能發揮所長。加之,專題化教學以專題和問題為主線將教材內容串聯起來,也便于教師突出重點,把握教學節奏。若能根據教師所學專業、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對教師進行專題任務的分配,便能用以前花費在整本書上的備課精力,去對部分專題披沙揀金、精心梳理,達到精益求精的備課效果。在此過程中,通過集體備課促進課程組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通過課題研究來領銜教研活動,讓教學為科研課題提供數據和信息,科研課題也為專題講授提供新鮮的科研成果,二者便互促互補,實現教學相長。
由此可見,在《基礎》課實施專題式教學確有重要意義。
二、《基礎》專題式教學改革的設計思路和教學方法
在專題設計上,根據《基礎》教材的知識體系,結合筆者所在高職學院的實際情況,將全書的內容進行整理后,確定了《基礎》課教學的兩個大類:價值部分、規則部分,共七個專題的講授內容。
圍繞價值部分,設計了以下專題:第一專題,即“新起點和新征程”(適應大學生活,認識自身使命,主要幫助學生實現并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第二專題,即“人生四問,青春解答”(以四個問題為線索:人是什么,人為什么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什么樣的人生才有價值,主要講授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第三專題,即“心靈的朝圣”(追尋理想蹤跡,鑄就中國夢,主要講授理想信念的內容);第四專題,即“我的中國心”(大國必有魂,主要講授中國精神的內容,并補充勞動教育的內容);第五專題,即“最大公約數”(共同的價值觀,主要講授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也是對前面所有專題的總結和查漏補缺)。
圍繞規則部分,設計了以下專題:第六專題,“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進行探討,此間針對不對專業的職業道德有所側重);第七專題,“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此部分內容尤為繁雜,在基本內容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補充權益保護與犯罪預防,以及勞動法和婚姻法的講解)。
筆者在近兩年的專題教學中,也深刻體會了以下幾點: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在設計專題內容的時候注意收集學生的問題,教學中回應學生的困惑;減少大而空的東西,內容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
第二,按照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的要求,當“制作高質量的課件,撰寫高質量的教案、講稿,收集與專題有關的音像、案例等教學資料”,以精巧的問題設計、精美的課件效果和精彩的案例分析為介體,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討論活動、角色模擬中來。在傳統的在說理教育之外,配合體驗、感受式的教學方式,總之,注意教育方法的藝術性。
第三,多用探究式、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六點要求之一,即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展開調查、學習、討論,讓學生從具體材料中抽象出真理,完成知識構建,學會自主思考。
第四,重視信息化手段。筆者利用超星等平臺,打通線上線下教學,課前可發布資料,提供多元視野,傳遞海量信息,課中可簽到、選人、投票、搶答、手機投屏,課下可發布作業、問卷、專題討論等,學生通過留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瀏覽到其他同學的觀點。總之,利用信息化手段組織多樣的教學活動,展開互動與答疑,規范數據管理。
總之,實踐證明,專題式教學確能在相對穩定的教材體系上,多層次、多角度、重點突出,詳略有度的整合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參與實踐,有利于實現教學的最終目標,即:讓肩負歷史使命的大學生們能夠認同和接受黨、國家和社會的客觀價值要求,轉理念為行動,甚至學以致用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
三、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兩年的專題式教學,優點日益明顯,但弊端也在凸顯。
第一,教學內容上,教材是有編排、有體系、有標準的專業用書,但專題式教學需要打破教材秩序,容易出現“片面追求新奇、忽視理論的完整性;偏離教材體系、無法兼顧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加之如果每個教師只負責一個或兩個專題的教學,則必然會削弱教學內容的前后邏輯性和相關性,這便容易造成了教學內容之間的斷裂。若導致學生對教材知識體系認知殘缺不全,也將導致專題式教學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師生關系上,多次換老師“分而教之”,很多學生會難以適應不同教師授課特點的變化,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疏離,比起傳統教學模式來,確實難以構筑師生之間穩定的情感聯系。表現為師生間的距離感使得課堂討論常常反映遲緩,教師也難以自如地把握課堂節奏,影響了教學效果。
第三,教師方面,若教師從此只關注研究自己的所授專題,則會對教材其他內容日漸陌生,長期如此必然影響教師對整個課程教學內容的全面把握和理解,也不利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以上不足,說明專題式教學有利有弊,所以,接下來應積極尋求相應策略,發揮其優勢,規避其短處。例如:如何深挖教材,找到教材的核心觀點和理論內容與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點的最佳結合;如何通過案例討論、師生互動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教材;如何加強課程團隊之間的交流和配合,打造高水平教學團隊;如何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平臺加強和學生的聯系,建構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等。
綜上,專題式教學在《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中初見成效,但還需不斷探索和研究,才能實現趨利避害、取長補短。
基金項目:2018年度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主體參與、專題引導——以《基礎》專題式教學為例,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項目編號:JG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