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
摘要:在當前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文化、經濟、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交流與交流。在此背景下,中西交流日益頻繁,無疑加速了文化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中國古典舞是我國的藝術文化瑰寶,是充分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之一,通過闡述分析在跨文化交際中主體性的表現,期盼可以更好地在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文化中進行傳播。
關鍵詞:經濟文化全球化;中國古典舞;跨文化交際
簡介
隨著經濟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全球化加速了各個領域的文化融合,循環、便捷的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地理空間的局限,為文化藝術的融合與交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發展前景。跨文化交際自建立以來一直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提出來,其成果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舞蹈藝術也是如此。
一、中國古典舞蹈在跨文化交際中主體性的表現
1.中國古典舞蹈中技法與藝術的審美融合
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長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在嫻熟的舞蹈動作、男女舞者的中性動作、民族技能的融合、舞蹈能力的極端條件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在這些追求方面,強調技術技巧與情感表達的融合,以真正展示中國古典舞蹈的終極價值。畢竟,任何技術技巧都是古典舞功能和風格的融合,所有舞蹈訓練應追求美學與功能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舞蹈藝術的跨文化融合和轉型,而風格作為古典舞蹈技巧技巧和技巧之美欣賞的核心,展示了中國古典舞蹈的韻律、情感、表達范圍,代表了民族的誠信和模范行為與高貴字符,從功能到風格的轉變,是從基本技能到民族美學的跨越式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審美風格決定了古典舞蹈技巧的特點,而古典舞蹈技巧又影響著審美風格。
2.中國古典舞的技巧與情感的融合
中國古典舞技巧與舞蹈家情感的融合是融合的又一重要體現。高層次的風格表現既離不開舞者外在的外貌,也離不開舞者的情感傳遞,表現更強調表演者的情感傳遞,而不是技巧和技巧。中國古典舞需要舞蹈家的豐富情感來表達豐富的情感起伏,完美的技術技巧應該是一個更好的釋放溢出的情緒和更強大的情緒表達,而不是單一的展示舞蹈技巧,否則這種表演形式將缺乏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不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達到觸及觀眾靈魂的效果,因此,民族情感、魅力和文化的融合是中國古典舞蹈的最高境界,只有這樣才能在廣泛的跨文化交際中體現其獨特性。
3.中國古典舞蹈的技巧與節奏的結合
中國古典舞作為歷史文化不斷融合和演變的瑰寶,跨文化交流不應只注重舞蹈技巧的簡單添加或刪除,也不應作為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應作為傳播文化和技巧的橋梁。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在技術技巧體現節奏的強弱、快慢或頓挫,以更好地展示中國古典舞的技術風格。例如,舞蹈中的各類旋轉,同一種旋轉速度的快慢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內涵,將中國古典舞的技巧與節奏結合,可以更好的表達深層的情感溝通。
二、中國古典舞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啟示
1.完善和維護中國古典舞蹈的現有語言
中國古典舞蹈的語言在舞蹈表演中是標準化的、動員的、程式化的。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古典舞蹈經過幾千年的適者生存,經過長期的歷史檢驗,必將形成自己的語言表現文化,即漢語的象征語言,為此,有必要在中國古典舞蹈的跨文化交際中完善這些標志性語言,結合中國體韻語言體系,完善本土正宗古典舞蹈風格,保持、整合和鞏固傳統審美品質,進一步繼承中國古典舞蹈中標志性的古典舞蹈文化。
2.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實現有效融合
中國文化從遙遠的源頭運行著漫長的歷程,經過多次的發展和融合呈現出了多樣性的民族特色,為了更好地推進古典舞蹈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應以民族古典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基礎,借鑒芭蕾的科學發展軌道,整合中國古典舞蹈文化,最終采用應對和利用它自己。此外,中國遼闊的地域和多民族性也為古典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表演材料,為了更有效地開展古典舞蹈的跨文化交流,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方面要總結出古典民間舞蹈的豐富元素。另一方面對古典舞蹈的藝術元素要保持創作和創新的態度,重新組織各種舞蹈的文化元素,從而產生一種符合中國舞蹈的新舞蹈語言特點和審美標準。
3.正確探索古典舞豐富的語言材料
面對浩瀚的古典歷史文化,在古典舞蹈的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具有不斷探索和追求的態度,善于從豐富的古代人中挖掘古典舞蹈的語言素材和文化。以敦煌舞蹈為例,目前表現形式是在對古代史料和敦煌資料進行大量探索的基礎上,建立了大量經典敦煌舞蹈的審美標準,這些舞蹈語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古代舞蹈語言之一,根據當代世界文化不斷融合的特點,適當挖掘古典舞蹈豐富的語言素材,釋放出更多的新光,也是一種時代的呼喚。
結論
在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全球化的趨勢在各個領域更加明顯,絲綢之路經濟帶自古以來就成為中國對外歷史的重要戰略規劃,本文從中國古典舞蹈與跨文化交際的融合入手,介紹了中國古典舞蹈及其在跨文化交際中主體性的表現,為進一步借鑒一體化,希望中國古典舞蹈及其國際影響力能更好地繼承和溝通。
參考文獻
[1]張安華.中國傳統造型藝術走向對外交流的藝術路徑,《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50-156
[2]許鈺民.一種跨文化的舞蹈解讀—觀李瑩、潘家斌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6):51-55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古典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究”(湘教通[2019]90號18A484)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