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一直有這種困惑: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講“讀書”,古人似乎沒有什么教學研究、課程改革,他們的“讀書”大多情況下就是“讀”書和“習”字,但是大文豪、大著作輩輩皆出。對比當代,可能也還有些相對的大作出來,但是很多都還不是正兒八經學語文出身的。你看,能在詩詞大會上背出百十首詩,都感覺他光彩照人,是個十足的“文化人”。其實,誰都知道,古代的文化人和現在的文化人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也都知道,古代的先生更多情況下,是教學生“讀”書,無論是讀四書還是五經,總之重在“讀”,那么,作為當代的語文教師,我們應在重在什么呢?也就是說我們語文課堂語文教學的“家”、最終的歸屬地應該在哪兒呢?我想是閱讀,無疑了!
仔細研究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的課程總體目標與內容之后,不難發現,整整十條的“語文素養”,至少有八條都是可以通過廣閱讀厚積累而獲得的:你看,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五一不在引領著語文老師去重視閱讀。
作為一名扎根在課堂的語文教師,我深知閱讀的重要性。閱讀,不僅可以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興趣、還可以擴大詞匯量。最重要的是,通過過大量的閱讀,可以在無形中形成一種語感。而良好的語感又是孩子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的的有力推助力。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科學的?!币虼耍覀儽仨毩幨姑恳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尤其面對一群一年級孩子,他們處于培養習慣、發展語言、豐富想象、發展思維的萌芽期,非“博覽群書”不可得。
怎樣在課堂上推進閱讀,我想有兩方面必須要做:一是領讀。二是引讀。
我所謂的領讀是指帶領孩子多多誦讀經典?!兜茏右帯贰度纸洝贰堵暵蓡⒚伞贰豆旁娫~》《論語》《小古文》……孩子們可以不解其意,但是必須熟讀成誦。因此,從一年級接手一個班開始,我便和家長孩子們閱讀,每周的經典背誦是常態作業:一年級,每周背誦《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兩篇以及《弟子規》八句左右;二年級,每周背誦《小古文》一篇,并熟讀一個單元的《日有所誦》;三年級……關于背誦經典詩文的目的,除去課標要求、應對中高考不說,但說提高孩子的審美情趣和保留一份心靈的自留地,都是極好的功和利。曾經也跟朋友分享過,我一直在給上幼兒園的孩子讀《聲律啟蒙》,每天都是在上學的路上,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地讀,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當孩子長大后,看到及其普通的農村景象時,能還原“春水才深,青草岸邊漁父去;夕陽半落,綠莎原上牧童歸”的寧靜。當然,當他看到天上有一群飛鳥的時候,能還原“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而不只是一句情急之下的“我去,一群鳥”,以同理面對自己的學生,愿孩子們在日積月累的誦讀中感受并傳承中華傳統,同時也用傳統文化的精髓滋養未來的美好人生。
關于“引讀”,我是指通過課本范文、經典文本及其他形式文本的學習,引導孩子讀更多相同的、相似的、相反的或相關的作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通常會運用以下手段:
名著引讀教學: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經典著作都不多,并且都是節選改編的,學生或許不喜歡、不愿讀,或者淺嘗輒止,但是不覺得有多好。現在統編版教材里面里面有幾篇經典:《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等。盡管這些經典作品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語文經驗較遠,有些學生可能不會主動去閱讀,因此,語文老師就得想辦法,讓學生感覺經典的好,從而愿意與經典親近,讀原汁原味的經典名篇。教授《草船借箭》一課時,便可以出示原文進行對比閱讀,進而引導孩子進行整本書的閱讀。
詩歌引讀教學:詩歌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童真與童詩有著天然的機緣,渾樸未鑿的兒童詩天生的詩人,最易與詩親近。看似簡單的詩歌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詩的理解能力,并激發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力,對于經典詩歌,我們完全有必要引領孩子多讀。比如一年級下冊學完楊萬里的《小池》,就可以引導孩子讀更多楊萬里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閑居初夏午睡起》。學完二年級下冊《彩色的夢》,就可以引導孩子讀讀同主題的《我的中國夢》。一本引讀多本,讓孩子在閱讀中積累語言,從而激發孩子思維的發展,為以后語言的表達做足準備。
繪本引讀教學:現在,繪本閱讀已經成了全世界兒童,尤其是低段學生閱讀的時尚。繪本不僅是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全面幫助孩子構建精神,培養多元智能,能最大可能地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從而從精煉的語句中培養孩子的語文能力。比如,可以給孩子讀一讀《爺爺一定有辦法》,老師有意將“老鼠一家”的內容隱去,而在指導學生進行創作的時候,可以這樣問:神奇的藍色布料去哪兒了?老鼠一家又會將藍色布料做成什么呢?學生便可以創作出自己的故事,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就在引讀中得到了提升。
當然,語文閱讀的資源是非常廣泛的,讀經典是必選項目,是孩子們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圣經”,其實除此之外,語文閱讀的資源還有備選項目,或者說是補充項目,你看,生活中語言文字隨處可以,完全可以引入到我們的教育教學當中:比如引讀名人名言、引讀網絡熱點、引讀時文摘要等。
總之,以課堂為陣地,以范文為窗口,以眾多經典為獵物,博覽群“書”,便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歸屬地,這是一名普通語文老師應該試圖摸索的“家”。高爾基曾經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作為語文老師,有幸在語文課堂上引領著孩子去實踐這一過程,做孩子們探索未來的領路人,何樂而不為呢?閱讀,語文課堂教學的“家”,循著家的方向潛行,那兒定將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