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顏
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級,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年級和二年級的《道德與法治》就把習慣的培養融入其中,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注重小學生的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二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注重文明禮貌習慣和學習習慣。作為一個小學老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除了重視知識的傳授外,更要重視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習慣。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地追求好習慣。”行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動。習慣又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許多品性都是它的作品。習慣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也不是一時的短期行為,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會與人相隨一生。
習慣又好壞之分,好習慣讓我們終身受益,而許多學生在學校里常常違反紀律,還有些同學沒有衛生習慣,隨地亂扔垃圾,如此種種現象,每個學校都有。而只有當老師提出來了,批評了,教育了,他們才會意識到,才會改正。然而一轉身,他們又會照舊。如何能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能夠不需要老師教育,就能自律呢?
一段時間以來,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應試教育為目標,只希望孩子學習能考個高分,而忽略了對孩子品質、能力的培養。清代大畫家鄭板橋臨終時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饃,等兒子臨時學習并做好送來時,他已經咽氣了。他留給兒子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可見,他臨死前還不忘教兒子自立、自強的習慣,這對我們今天的父母難道不是個啟發嗎?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而且要教會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戰。
一、每個孩子成長都要養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
這學期我帶的是一年級的學生,一年級小學生漸漸的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會主動思考,判斷是非對錯。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們的大腦里開始會比較,但出發點大多考慮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他們所想到的還比較片面,有時還不夠成熟,自律能力還不夠強。
這時候我們應當加強他們的行為規范。根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需要,利用課上老師及時的表揚與批評,每天的晨會課及時鞏固,在班級中形成了一個你趕我超的形式,看到地面上有紙屑,他們能主動拾起來;看到同學摔倒了,他們會主動上前將他扶起。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能使學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師教育管理更加輕松。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須反復抓,抓反復,尤其對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我認為對待這類學生批評永遠不如激勵奏效,要讓這些同學找回自尊與自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要相信他們的潛力,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
二、每個孩子成長都要養成一個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禮貌看起來是種外在行為的表現,實際上它反映著人的內心修養,體現一個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識。同學們應學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等。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文明舉止,見人要熱情打招呼,別人問話要先學會傾聽,并有禮貌地回答,保持服裝整潔得體,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通過一些列的文明禮貌教育體現一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個人修養。
三、每個孩子成長都要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們的教師應更多地肯定學生回答正確的地方,學生有過錯時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真誠地幫助他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多表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發現點滴進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潮,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教學每一篇新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然后從中選取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分小組的方式進行探究深入學習,挖掘教材的內涵,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持之以恒,這一自主學習方式便會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學習習慣。還要鼓勵學生將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延伸到課外,每當閱讀一篇新的文章時,要先從題目進行質疑,再帶著疑問去研讀。當學生懂得主動去獲取知識,這便為以后的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閱讀有著多方面的價值,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極大地促進作用。不難發現,愛閱讀的孩子表達能力和習作能力明顯優于其他同學,不僅如此,閱讀又能增長知識,亦能開發智力,培養良好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因為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言行與書中的人物相比較,不知不覺中便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
我記得曾經的學生在完成《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的時候,大部分都學生都感嘆自己的脆弱了,曾經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退縮、氣餒甚至是自暴自棄,和魯濱孫的遭遇相比真是太慚愧了。很多成績相對不理想的同學看了《魯濱孫漂流記》后,表示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失敗,面對挫折,重拾了學習的信心。
一個人一旦把閱讀當成一種習慣,就能不斷完善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終身享受閱讀的樂趣。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培養,當代教育家魏書生在總結教育與習慣時也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習慣是所有偉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幫兇。偉人之所以偉大,得益于習慣的鼎力相助,失敗者之所以失敗,習慣的罪責同樣不可推卸。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讓好習慣,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