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洋
摘要:黨建教育是黨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黨建教育,黨的聲音得以更好傳播。本文簡要分析在新形勢下,黨建教育需要把握的新要求。
關鍵詞:宣傳;黨建;教育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我們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奮斗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我國改善民生與社會治理的各項事業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幼有所養、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開創性成就,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本在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當前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必須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切實解決好民生領域的各種現實難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加強黨建教育,讓黨的聲音沒有阻礙地進入每個社會細胞。只有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感受到生產生活的可喜變化,才能充分激發大家共創美好生活的熱情斗志,全社會勠力同心,匯聚形成共筑小康夢的磅礴力量。
為達到這樣的目標,黨建教育尤其需要把握新時代特色,貼近群眾生活,才能展現中國共產黨的時代先進性。
一、把握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人的需要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維持其生命活動的需要;
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對舒適與幸福生活的追求;
發展需要則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人對于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斷超越和完善自我的渴望,如自我實現的需要、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等等。[1]
在物質相對充裕的今天,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這些更高層次的生活需求揭示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人民群眾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新特點、新要求。人民的需要,就是共產黨工作的目標之所在,也是新時代黨建教育的根基之所在。
二、把握新時代人民對公平正義的新要求
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是每一個現代社會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標。社會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許多國家都在盡可能加大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力度的同時,高度重視機會和過程的公平。但需要看到,這種公平不是絕對的公平。2019年,在香港地區有一群亂港分子,打著公平正義、維護法治的旗號,綁架社會公眾,擾亂社會秩序,這種行徑無疑不能帶來任何公平。
構筑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需要全社會進行長期努力,要提高全體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質,使人們有渴求公平正義的意識、參與公平正義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義的行為。
三、把握新時代人民對協調發展的新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因此,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是進行科學、平衡、充分發展的前提。[2]
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尤其要抓住科技創新以牽動發展全局,為經濟發展提供第一動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著增強經濟質量優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縮小城鄉與地區間發展差距,讓全體人民共享新時代改革發展成果;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與世界人民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
四、把握新時代人民對生態健康的新要求
要高度重視解決環境問題這塊民生短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定切實肩負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通過建設生態文明、統籌民生工程等改革發展前沿,從好山、好水、好空氣等健康安全的生態資源入手,從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人文精神和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入手,切實肩負起輿論引導的責任,宣傳黨的主張、通達社情民意。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唱出好聲音、傳遞正能量,創建美好和諧的新生活。
只有人人盡力、奮發有為,積極創造社會財富和文明成果,才能為共享提供現實基礎。共建的成果越多越好,共享的質量和水平才會越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才會越強。發展成果共享又會激發共建的活力,推動共建進一步發展。共建和共享相互促進、相互貫通,使改革發展朝著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方向不斷推進。
參考文獻
[1]李培林.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N]. 人民日報,2015-02-05(007).
[2]李彥霖.共享發展理念中體現的人民主體思想[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0,30(0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