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雯
摘要: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權對外轉協議主要基于合同法與公司法的規定從而體現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股權對外轉讓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同時在同等條件下,公司股東具有優先購買的權利。實踐中,股東擅自與外部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之情況屢見不鮮,那么此情形下雙方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是否有效,目前仍然存在爭議。本文旨在通過合同行為與履行行為兩方面探討,認為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取決于合同法的規定,股權變動之處分行為則取決于公司法規范。即,股東擅自與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不影響協議的效力,但不能實現股權變動之合同目的。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協議;優先購買權;股權變動
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的區別在于,有限責任公司具備人合性以及一定的封閉性,而股份有限公司更加趨向于資合性以及開放性,由此導致這兩類公司在股權轉讓方式上有所不同。股份有限公司的轉讓方式趨于多樣,筆者在此不進行贅述,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只能通過協議方式進行,且受到一定限制。《公司法》第七十一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將股權轉讓給股東以外的第三人時,需要取得其他股東半數以上的同意。但是,法律并未規定若未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那么此種情況下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該如何認定。學術界與實務界對此均有不同的觀點,包括無效說、效力待定說以及有效說,不同的學說意味著在司法實務中可能會出現同案不同判現象,從而影響司法公信力。因此,對于股東擅自與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問題研究實屬必要。
一、股權對外轉讓協議效力分析
股權轉讓協議屬于合同行為,因此對其的效力規制應當適用《合同法》的具體規定,準確來說主要是指《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協議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存在合同無效情形,那么股權轉讓協議應當自成立時即生效。但實踐中,針對《公司法》第七十一條對股權轉讓的限制是否成為致使股東擅自與第三人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無效的理由仍具有爭議性。
(一)《公司法》第七十一條是否屬于強制性規定
所謂強制性規定,是指當事人必須遵守,其義務性要求十分明確,而且必須履行,不允許人們以任何方式加以變更或違反,其用語一般體現為“應當”、“禁止”、“不得”等。[1]《公司法》第七十一條第二款便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對外轉讓股權進行了限制,即股東向公司外部第三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此處雖然出現了“應當”二字,但若以此得出本法條為強制性規定未免過于狹隘。另外,《公司法》第七十一條第四款則明確提出“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表明公司章程具有優先適用的效力,體現了《公司法》注重公司的自治性,尊重公司章程的規定。由此可見,難以將《公司法》第七十一條歸入強制性規定中。
(二) 違反《公司法》第七十一條是否導致合同無效
股權對外轉讓協議的訂立、生效及履行都應當遵循合同法的規定,而公司法關于股權對外轉讓中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行使,屬于出讓股東與行使優先購買權股東之間的規定,此時雖然股權轉讓的處分權因此受到限制,但是不影響股權轉讓債權合同的效力。[2]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 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只有違反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必然無效。同時,效力性強制規范應當滿足當違反該強制性規范條文時必然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或者雖然沒有規定,但違反該條款后若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顯然,《公司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僅僅是損害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并未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基于合法與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股權對外轉讓合同一經成立即發生法律效力, 而其他股東主張同等條件下的優先購買權則是從合同的履行角度來說使得股權對外轉讓協議的內容無法實現,轉讓股東需對受讓方承擔違約責任即可。
二、股權變動模式分析
(一)形式主義模式
認同形式主義模式的學者認為股權變動的發生在基于有效的股權轉讓合同外,仍需要滿足其他要件包括對內股東名冊的變更或者對外進行工商變更登記。其中,主張以股東名冊變更登記為生效要件的學者認為,權利人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債權行為與實現所有權變動的物權行為是兩個法律行為。 股權轉讓的債權行為則是合同當事人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的行為,物權行為則是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實際交付股權的行為,股東名冊的變更意味著原股東已將股權交付,產生股權變動的效力。工商變更登記則是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不屬于股權變動生效要件。
筆者并不認同形式主義模式學說。首先,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因公司怠于進行股東名冊變更,使得原本具有股東資格的股東未登記在股東名冊上。那么此種將股東名冊的變更登記作為股權變更登記的生效要件實為不妥。其次,依據《公司法》規定,登記在股東名冊上的股東,是可以憑借股東名冊主張股權。另根據《公司法》第七十三條規定股權轉讓后,公司應修改股東名冊。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在變更股東名冊之前,受讓人已經成為公司股東,又如何以變更股東名冊作為股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即使未變更股東名冊,也僅導致受讓人無法行使股東權利。
針對部分學者認為工商變更登記為股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筆者認為依據《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規定,公司股東發生變更應當前往登記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可見,法律規定的上述工商登記屬公示行為,對外起到對抗效力。這種登記具有證權性,但不具有設權性,僅僅是達到證明權利的效果。即便股權轉讓行為未進行工商變更登記,也不會導致受讓人喪失股東資格,只是該事項本身不具備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由此看來,將工商變更登記看作為股權變動生效要件并無合理依據。
(二)修正意思主義模式
支持意思主義模式的學者認為股權變動只需要一個條件就是基于有效的股權轉讓協議作為雙方之間達成股權讓與的合意。但是,主張該種模式的學者內部同樣也有不同的見解。第一種觀點認為:在純粹意思主義模式中加入公司通知與認可程序。[3]但針對此觀點,學界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若股權變動僅以合同生效為要件,那么必將損害公司人合性,公司收到通知與認可僅是股東行使權利的要件,并不能成為股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第二種觀點認為:區分股權轉讓合同與股權讓與合意。股權變動過程中需要一個獨立的股權讓與合意,讓與合意一旦達成,受讓人即取得股權。此處的獨立讓與合意,有學者認為是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行為生效的條件在于其他股東對轉讓行為的認可以及對優先購買權的放棄。[4]
筆者認同此模式的第二種觀點。轉讓股東與合同相對方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使得股東負有轉讓股權的義務,但股權變動能否發生需要雙方當事人之間進一步達成股權讓與合意。此種模式與物權變動模式基本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有利于厘清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另外,根據《公司法》第七十一條規定,在公司章程未作出另外規定的情況下,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處分行為應當經過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以及同等條件下尊重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那么,轉讓股東擅自與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協議,股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只有在其他股東同意以及放棄主張優先購買權后,股權轉讓協議的內容得以履行,那么才可發生股權變動情形。
三、股權變動與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關系
(一)區分合同行為與股權變動
基于物權變動模式的基本理論,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各有獨立的意思表示與成立要件,兩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5]那么遵循此種理論,股權轉讓也可分為合同行為和股權變動行為。股權出讓人與受讓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后,出讓人負有變動股權的義務,受讓人則享有要求出讓人將股權轉移至其名下的債權請求權; 而股權變動的行為是否有效,并不依賴于合同行為的效力,但仍需符合法律規定的要件。
(二)侵犯優先購買權是否影響股權轉讓協議效力
根據《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九民紀要》)規定審判實踐中,司法裁判機關應準確理解《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二十一條規定,在保護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的同時,也應當注意維護股東以外的股權受讓人的合法權益,股權轉讓合同在無其他影響合同效力事由的情形下,應當認定有效。若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雖然股權轉讓協議內容無法繼續履行,但不影響其依約請求轉讓股東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筆者認為,《九民紀要》此項規定旨在強調股權轉讓合同并不因侵害股東優先購買權而當然無效,股權轉讓合同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其他無效事由,即為有效。在合同有效的情況下,股權受讓人雖因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受到侵害而不能要求繼續受讓股權,但仍可依據有效的合同要求轉讓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四、小結
股權變動與股權轉讓協議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股權轉讓協議并不必然導致股權變動。若認定當事人雙方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即發生股權變動,那則是將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相混淆,不利于厘清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股權轉讓協議作為債權行為,其效力受到《合同法》的規制,不存在無效情形時,那么協議成立便生效。同時,即便其他股東主張優先購買權,也不會導致股權轉讓協議無效。若其他股東決定行使優先購買權,雖然股權轉讓合同將難以實際履行,但不影響受讓方依約請求轉讓股東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參考文獻
[1]孫鵬. 論違反強制性規定行為之效力——兼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理解與適用[J]. 法商研究, 2006, 023(005):122-129.
[2]靳棟. 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協議效力的研究[J]. 法制與社會:旬刊, 2016.
[3]李建偉. 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變動模式研究--以公司受通知與認可的程序構建為中心[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12):23-34.
[4]甘培忠.公司與企業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段毅, 王石莎. 論未經股東優先購買權股權轉讓協議之效力——以股權性質為出發點[J]. 法制博覽,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