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乃光在民國年間曾以文書檔案工作著稱,他亦曾擔任國民政府外交官,并處理過20世紀40年代一些著名的僑民事務,主要包括:1.甘乃光在40年代為制止蘇聯非法僑民在新疆等地擴大勢力進行了努力;2.甘乃光在抗戰結束后參與東南亞華僑返回居留地的交涉,由此推動了華僑返回原居留地;3.甘乃光任職駐澳大利亞大使期間,積極維護華僑利益,并致力于中澳關系的經營。甘乃光處理僑民事務的經歷說明:1.國家實力在對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抗戰前后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地位變化和重要性是英法等國對華僑民事務態度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2.外交官個人外交技巧與素養也是解決外交事務的一個重要基礎,甘乃光處理僑民事務的經驗教訓也為當前我國僑務處理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甘乃光 僑民事務 困難 經驗
中圖分類號 D82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19-07-2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項目“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含中國抗戰)史檔案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16KZD020);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抗戰勝利前后國民政府對釣魚島主權的訴求研究(1927-1949)”(16BZS094)。
★作者簡介:杜清華,武漢紡織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與中外關系史、軍備控制與國家安全。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Gan Naiguang was famous for his work in documents and archives. He also served as a diploma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dealt with some well-known emigrants affairs in the 1940s. Firstly, Gan Naiguang made efforts to to stop illegal Soviet immigrants from expanding influence in Xinjiang and other places in China in the mid-1940s. Secondly, after the en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Gan Naiguang participated in the negotiation of Chinese emigrants in Southeast Asia returning to their places of residence. Thirdly, during his time as Ambassador to Australia, he actively safeguarded the interests of Chinese emigrants and devoted himself to the management of Sino-Australian relations. Gan Naiguang's experience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emigrants affairs showed that national pow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iplomatic affairs and the change of China's position in the anti-Fascist war before and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hange of attitudes of UK, France and other countries towards Chinese emigrants affairs. It also showed that diplomats' personal diplomatic skills and quality were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olving foreign affair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Gan Naiguang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emigrants affairs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handling of Chinese emigrants affairs.
Keyword Gan Naiguang; emigrants affairs; difficulty; experience
20世紀40年代,國民政府涉及的僑民事務分為兩大類:一是在華外籍僑民戰后遣返問題;二是戰后華僑返回居留地問題。甘乃光作為民國年間的政治家與外交家,早期對文書檔案工作多有貢獻,其在40年代中后期又開始擔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以及駐澳大利亞大使等職務,他在當時國內外局勢復雜多變、僑民事務敏感繁瑣的情況下參與了國民政府僑民事務的處理并多有貢獻。國內學術界對甘乃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對文書檔案工作的貢獻與當時的行政效率運動等領域,對他擔任外交官期間處理僑民事務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卻鮮有討論,本文根據有關資料探討甘乃光與當時僑民事務處理,有助于我們全面還原歷史人物,也意在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甘乃光與蘇聯在華僑民事務處理
20世紀40年代,中國外籍僑民問題主要體現為中蘇新疆蘇聯僑民交涉以及抗戰結束后日本等外籍僑民遣返問題,甘乃光主要參與了對蘇聯僑民事務處理。
蘇聯在中國的僑民問題在抗戰時期主要體現為蘇聯僑民對中國新疆事務的干涉。十月革命以后,大量白俄涌入新疆,蘇聯在新疆僑民問題上態度幾經變化,但目的均是為了加強蘇聯在新疆的特殊地位和特殊關系。中國抗戰開始后,為了加大對新疆蘇聯僑民的控制和影響,蘇聯采取各種措施控制這些僑民,蘇僑組織一般受蘇聯領事館控制,導致蘇僑對新疆局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1943年4月,國民黨軍隊進入新疆,引起蘇聯嚴重不滿[1]40。1944年9月,三區革命爆發,三區革命和蘇聯在新疆的勢力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2]27。
對于蘇僑事務交涉,甘乃光早年對蘇聯做過研究,他在1927年寫過《俄蒙交涉始末之真相》,對俄蒙交涉做了初步的介紹和探討,因此對蘇聯僑民的處理有一定的學養基礎。1945年8月29日,甘乃光被任命為外交部政務次長,從而得以參與對蘇僑民事務交涉。
1943年11月7日清晨,伊寧事變爆發,中蘇開始交涉,1945年9月16日,甘乃光向蔣介石請示,稱:蘇聯方面愿意就伊寧事件出面協助中國,以便調整新疆造成的局勢,為此請示蔣介石如何妥善回復蘇方。在甘乃光與蘇方交涉伊寧事件期間,日本投降,蘇聯為了擴大在新疆的影響,逐漸恢復了在中國的蘇僑協會,由于蘇僑協會有干涉中國內政舉動,導致了中蘇之間在僑民問題上的頻繁交涉[3]52。
1946年初,中國爆發反蘇運動,4月23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會見有關人員,聲稱駐長春軍警殺害蘇方有關人員及僑民,蘇方提出抗議以及要求查辦外,同時聲明中國長春鐵路蘇籍人員將隨同蘇軍撤退[4]218。
就在同年,伊利、塔城等地又成立了受蘇聯領事館操縱的蘇聯僑民協會,這些蘇僑協會的成立,事先都沒有向新疆省政府申報,蘇僑協會在新疆為蘇聯發展僑民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加入蘇籍的僑民乃至中國公民日益增多,這種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引發了中國政府的抗議和與蘇聯的交涉[5]28。尤其是蘇聯僑民態度日益囂張,蘇聯政府在僑民事務上對中國政府也提出了種種非分要求[6]308,甘乃光為此受命與蘇聯駐華使領館人員進行交涉,并圍繞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問題與蘇聯展開外交對話。
二、甘乃光與戰后東南亞華僑返回居留地問題交涉
抗日戰爭爆發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中國在東南亞的華僑開始撤回國內,戰爭結束以后,這些華僑亟待返回僑居地,從而成為國民政府在20世紀40年代對外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戰后華僑返回居留地問題上,東南亞國家普遍存在抵觸甚至阻擾的現象。東南亞僑民事務交涉中以緬甸和泰國僑民的處理為代表,是國民政府在戰后遇到的一個難題。此外菲律賓情況也比較復雜,華僑為菲律賓抗戰作出了眾多貢獻:1943年,菲律賓華僑團體組建了菲島最大的華僑抗日團體“抗日反奸大同盟”,而在1942年5月19日成立的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并配合了美軍反攻菲島的作戰,為收復菲律賓和支持祖國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7]308。而戰后菲律賓華僑返回居留地時,菲律賓卻頒行菲化案,極大損害了菲律賓華僑的利益[8]65。這些都構成了抗戰勝利前后國民政府僑民事務處理的重大背景。
抗戰結束后,東南亞華僑亟待返回居留地,但是遭到英國方面的阻攔乃至辱罵、毆打,特別是在緬甸發生了黑蒙弄華僑事件:英國憲兵與我國在緬甸的僑民自衛隊在黑蒙弄發生了沖突,導致僑民被殺和被捕[9]41。為此有學者評論:國民政府的戰時難僑救濟和戰后歸僑遣返工作,是近代歷史上中國政府規模最大的救僑運動,其中緬甸歸僑遣返工作,是戰后歸僑遣返極具代表性的一部分[10]27。
當時國民政府與英緬政府、緬甸新政府在中國僑民返緬條件、時機、資格甄審等問題上進行了大量交涉,但獨立后的緬甸基于該國內政考慮,利用甄別僑民資格、分期分批返回等手法盡量減少華僑重返當地,所以緬甸戰后的歸僑遣返工作因緬甸政局變動而一度停滯,造成歸僑滯留危機。在這種復雜情況下,甘乃光頂住重重壓力,在國民政府支持下,致電駐英大使顧維鈞,指示其就南洋歸僑返回其原居住地與英國展開交涉。1945年9月12日,甘乃光與英國駐華大使薛穆進行口頭交涉華僑返回緬甸事宜[11]179。從1946年到1949年,國民政府采取多種方式交涉,促使緬甸政府讓步,最終達成70%的遣返目標。緬甸華僑遣返居留地工作能夠有這樣成就,雖然和國民政府靈活務實的立場有很大關系,但與甘乃光個人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對泰國華僑而言,早在1930年,僑務協會就積極推動中國和泰國簽訂條約[12]11。但中泰兩國在戰后華僑遣返問題上卻遲遲沒有達成共識,華僑返回泰國受到阻撓,原因是泰國對華僑管制甚嚴。1938年2月12日,泰國就逮捕華僑陳大雄,原因是陳大雄從事救亡運動。針對陳大雄案件,雖然中方商務專員極力交涉,仍然無效,陳大雄被判永遠出境,同時被捕還有22人[13]648。
抗戰結束以后,泰國政府對華僑管制更加嚴格。1945年9月21日晚上,泰國軍警以不許華僑舉行抗戰勝利紀念為由,出動裝甲車等包圍華僑聚集地,進行機槍掃射,制造了死傷華僑幾十名的慘案,并趁機要求華僑交出財物,震驚世界。
1945年9月,英國領事到外交部和甘乃光洽談英國僑商從重慶到上海之事,由于東南亞國家戰前大多為英國殖民地,因此甘乃光借機談及中國華僑復員回國之事。甘乃光對英國領事表示:希望戰爭結束以后,東南亞各國的華僑都能夠盡快返回本國,……希望英國能夠為他們返回居住地給予便利[14]180。但由于泰國軍警殘殺華僑事件的爆發,為中英、中泰兩國在僑民事務上的處理蒙上了陰影。
在華僑返回新馬居留地時,甘乃光也與英國駐華大使等交涉:“現新加坡、馬來亞華僑一百五十余人在渝,各有生業在原居留地,希望貴國政府予以便利,彼等得以早日回去。”雖然英大使薛穆表示:一俟交通工具恢復,華僑回返原居留地當不成問題[15]179。但是,外交部從1945年5月至12月間向英方交涉先后達14次之多,都未獲得肯定答復。
中國和法國關于越南華僑遣返問題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交涉。抗戰結束以后,中國和法國就華僑返回越南做了大量的交涉活動。1946年2月,王世杰與甘乃光等人在河內參加了《中法協定》的簽訂[16]353,這是當時中法關系以及中國僑民事務的一個重要標志性事件。該協定涉及眾多內容,其中一個就是華僑在越南的地位問題,在協定中,中國不僅有保護僑民的義務,也有保護法僑、維持管轄區域秩序的義務。
三、甘乃光與澳洲華僑返回居留地問題交涉
甘乃光處理華僑事務的另一個主要工作就是駐澳大利亞大使期間與澳方展開的交涉。
對于國民政府而言,改善華僑地位成為戰后外交的主要議題之一[17]1203。特別是當時澳大利亞仍然頑固執行白澳政策,使華僑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顯得尤為突出。1946年初,英國駐華大使館照會國民政府外交部,要求中方駐墨爾本領事館將澳洲歸僑的申請書轉到澳大利亞陸軍總部辦理,并要填明申報人職業,在戰前在公用事業,或者自由職業、經紀業和銀行業的等類人群,予以優先考慮[18]3。雖然在1947年5月,中澳雙方就簽署了《中澳華僑協定》,對華僑待遇以及移民澳大利亞的方法進行了規定。但就在這年,澳大利亞移民部長宣布《驅逐戰時留澳難民法令》,由于澳大利亞在二戰期間使用了部分華人加入澳軍作戰,此法令的實行,實際上將華人作為首要驅逐的對象[19]829。由于澳國政府把這些避難并且對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過貢獻的華人看作是實行白澳政策的最大威脅,嚴重影響了在澳華僑的切身利益和感情。加上當時國民政府濫用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物資、曼紐斯島事件以及澳政府對國民黨貪污腐化不滿的指責,導致兩國政府在1949年以前只有官方的禮節性來往,當時澳大利亞政府官員在心底里面對國民黨政權甚至懷有憎惡[20]110。這些都成為甘乃光處理華僑事務的客觀障礙。
甘乃光在這種情況下,于1948年7月19日就任駐澳大利亞大使,針對當時澳大利亞對華僑限制已經稍微放寬的環境下,于1949年12月遞交澳大利亞聯邦移民部一個備忘錄,要求該部在當地貿易商內,增列草藥商與洗衣作業,以使此二行業能聘用助理員與代理人[21]444。此外,甘乃光在1949年還贈送澳大利亞國家大學《四庫全書》一套以促進雙方文化交流。
四、余論
20世紀40年代,正是國民政府內憂外患時期,僑民事務的處理成為當時國民政府對外交往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民政府期間,雖然涉及華僑事務的機構有多個部門,如外交部、教育部、實業部、賑濟委員會等[22]60,但在現代社會,外交部是僑務工作的一個重要部門,甘乃光在當時擔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乃至其后擔任駐外使節,在當時僑民事務的處理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甘乃光在蘇聯僑民事務的交涉中,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蘇聯對新疆的滲透和擴張,并為戰后遣返蘇聯僑民奠定了基礎。而在處理東南亞僑民事務中,甘乃光積極維護中國華僑的合法利益,堅決與英國等國家展開對等交涉,特別是在駐節澳大利亞期間,反對澳大利亞的白澳政策,為華人爭取合法權益。
甘乃光也非常關心僑民疾苦。1948年4月16日,甘乃光擔任行政院秘書長,他就海外僑民經濟事業事宜給行政院發出公函一份。《輔導海外僑民經濟事業條例草案》中開篇寫道:查戰后僑民經濟困苦萬分,政府對于歸國僑民與旅外僑胞之經濟事業,均應分別予以扶植[23]592。不僅體現的是國民政府對僑民的關心與扶助之意,也是甘乃光個人感情的一種流露。
甘乃光對20世紀40年代僑民事務的處理,說明幾個問題。
1.國家實力是確保外交行為有效的一個重要保障。甘乃光從事僑民事務期間,正是抗戰勝利前后這段時間,國家力量對比在僑務處理中顯現的非常明顯。抗戰尚未結束時,由于中國是反法西斯盟國之一,因此在僑民事務處理上,中蘇、中英之間的矛盾暫時服從反法西斯戰爭大局,僑民事務處理之間的矛盾也暫時被掩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中國國家實力孱弱,而蘇聯與英國等國擊敗德日法西斯等主要敵人后,在對外政策中的大國主義、殖民主義思維又逐漸顯現,而東南亞國家近代以來淪為英國、法國等國的殖民地,雖然英法等國在二戰中敗績連連,但戰爭一結束,這些國家面對積貧積弱的中國,歐洲中心論與白人優越論的殖民主義思想在僑民事務處理中就又得到了體現。
因此在當時甘乃光交涉東南亞華僑返回居留地問題上,英法等國均采取了拖延乃至刁難的態度,在這些問題上人為設置障礙,導致當時國民政府處理僑民事務上效率低下。
反觀中國近期在僑民事務處理上的效率與速度,反襯出國家實力在外交行為中的巨大影響。
2.外交官本身的素質對僑民事務處理的效果至關重要。民國以來,大部分中國外交官與其他政府行政官員不一樣,他們形成了一個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職業群體。甘乃光并非職業外交官出身,因此在外交事務處理方面主要依賴于自己早年對有關國家的學術性研究以及從事行政管理期間積累的經驗。
抗戰結束后,由于戰后東南亞各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經濟上百廢待興等主客觀原因,東南亞各國政府對華僑的復員和移民采取了限制態度,使復員和移民的事業充滿了艱難險阻[24]103。而甘乃光處理僑民事務,正值國內外局勢巨變時期,甘乃光一方面盡力為國家及僑民爭取利益,但也囿于時局所限,雖經其本人縱橫捭闔,但效果仍然有限。
例如在緬甸華僑返回居留地問題上,雖然甘乃光竭盡全力,“但由于國共兩黨內戰的加劇,國民政府對華僑‘復員工作無暇關注,遣僑工作不了了之,引起歸僑的不滿。”[25]97雖然學術界對戰后國民政府僑務處理的結果評價不一,但也反映了當時事務的復雜。
僑民事務處理是現代國家外交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40年代的國民政府,在其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中,絕大部分是依靠外交官的個人能力去折沖樽俎,甘乃光處理僑民事務的經歷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參考文獻
[1][5]魏長虹,陳昌玲.論二戰后初期中蘇關于新疆蘇僑的交涉[J].西域研究,2004(4):39-45.
[2]徐曰彪.中蘇歷史懸案的終結[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102-110.
[3]牛大勇,沈志華.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52.
[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史資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218.
[6]新疆通史編撰委員會.新疆歷史研究論文選編當代卷(上)[C].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308.
[7]石源華.近代中國周邊外交史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308-310.
[8]杜清華.朱家驊:中德關系的積極推動者[J].世界知識2013(9):64-65.
[9]緬北黑蒙弄事件[A].“國史館”典藏,卷宗號:020-011107-0041.
[10]姜帆.多層外交與救護僑胞—國民政府對緬甸歸僑遣返危機的處置[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5(3):27-38.
[11][14][15]《英駐華大使薛穆會晤外交部次長甘乃光洽商歸僑復員事》,外交部談話記錄,1945 年9 月12 日,179 -180 .
[12]佚名.工商消息:僑務協進會催訂中暹條約(并請設領護僑)[J].工商半月刊,1930,2(16):10-11.
[1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第五輯 第二編 政治(四)[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648.
[16]石源華.近代中國周邊外交史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353.
[17]趙佳楹.中國現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1203-1205.
[18]謝陪屏.戰后遣返華僑史料匯編[M].臺北:“國史館”,1994: 3.
[19]楊玉文,楊玉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829.
[20]侯敏躍.中澳關系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0.
[21]王省吾.白澳政策與中澳交涉[M]//常紹溫,張其凡.陳樂素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444.
[22]陳國威.1924-1945年國民黨海外部與僑務工作考論[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8(3):60-69.
[2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政治(五)[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592.
[24]林真.戰后初期閩籍華僑復原東南亞問題概述[J].南洋問題研究,1990(1):103-109.
[25]凌彥.二戰后歸國難僑“復員”緬甸析論[J].東南亞研究,2014(6):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