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付丹
【摘要】?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明不斷的進行發展和完善,為我國的思想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有更深邃的眼光,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在初中階段,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學習歷史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愛國情懷。本文對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7-064-01
0
課堂教學是現階段最直接、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是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路徑。有效且高效的課堂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還能促進學生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初中歷史是學生在進入中學后開始的一門新學科,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相應的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針對這個現象,作為老師,就要積極的建設有效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歷史教學的課堂上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完整的世界觀。
1.當前初中階段歷史教學的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雖然現在的新課程改革在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但是在部分發展緩慢的地區(比如縣城和鄉鎮中學),新課程實踐的開展是非常緩慢的,學校老師的教育觀念還是會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比如老師們經常將歷史學科分為“副科”,久而久之,老師和學生就都會慢慢的忽視歷史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對學生的歷史成績造成不良影響。并且在一般情況下,一周只有兩節歷史正課,午自習和晚自習的時間基本不會分配給歷史學科,這也使歷史的課堂教學時間非常緊張,難以進行合理的推進。
2.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策略
2.1為學生設計優質的導學案
在當前階段,教學安排基本上不會發生比較大的改變,所以歷史學科基本還是固定的一周兩個或三個課時。基于此,老師可以合理的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歷史內容進行預習,從而對該內容達到一定的掌握。
2.2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是一門文科學科,而且它的邏輯性也比較強。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常常會感覺到迷茫,因為他們不知道在面對大量的時間、條約、事件影響的概念的時候怎么去學習,或者說學生很難在腦海中形成歷史的知識框架。并且部分老師教學的方式比較傾向于“言傳”,也就是通過對課本知識的講解為學生解答疑惑,這樣會使學生對本就枯燥的歷史知識更難以提起興趣,從而使歷史課堂教學難以正常的進行。綜上所述,老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枯燥的歷史知識形象具體的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產生積極性。比如,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來為學生講解“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播放《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片段,讓學生通過電影形象的表演明白為什么泱泱中華為什么會敗于島國日本,也會讓學生明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對當時的清政府的巨大影響。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學生的歷史的成績能夠有更明顯的提升。
2.3增加課堂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一個人的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該是全面的、自由的。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很難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相反的,只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所以,老師要合理的增加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下學習。比如在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知識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的討論,討論的內容可以是:“哪些習俗和物品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入漢朝的?”或者可以讓學生討論:“哪些優秀的中華文化和特色物品通過絲綢之路傳向古歐洲和古非洲?”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再總結學生的答案,然后再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講解。這樣的課堂活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自我探究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下對學習的歷史知識進行深刻的記憶和理解。
2.4培養學生從多方面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
歷史一門嚴謹性很強的學科,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多面性。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從不同方面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并且老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和課本內容不一致的觀點,并幫助學生進行比較性的分析,最終得出更具體,更準確的結論。比如在學習“繁榮一時的隋朝”的知識時,歷史課本將隋煬帝刻畫為一個無惡不作的昏君。但是在其他書籍上,隋煬帝楊廣卻是一位優秀的皇帝,他修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京杭大運河,征服西域地區,使絲綢之路更加通暢,還開啟了一帶一路的先河。這樣強烈的反差會讓學生對相關的歷史知識產生疑惑,這個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的提出問題,并讓學生從多個方面去看待歷史問題,而不是讓學生以課本的評價為正確答案。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加開闊,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認識更加全面。
結束語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歷史是不停奔流的大河,歷史是無法倒轉的鐘表,歷史是預見未來的魔鏡。學習歷史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就能明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學習歷史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從而就能明白“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奉獻精神。所以老師要不斷的完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法,讓學生在高效的課堂教學中學習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并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鄧紅梅.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研究[J].時代教育,2017,(18):97.
[2]張勝仙,劉苗.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研究[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發展研究規劃科研成果交流會論文集.2018:933-935.
[3]周文龍,童建華.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中外交流,2019,26(4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