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開鑫 安乾木
摘要:黑格爾和朱熹對于“理”的思想的探討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性觀點。黑格爾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一種“絕對精神”,認為這種精神是永恒的、不可更改的,是產生世界萬物的源頭。朱熹的“理”學思想著重宣揚理先于天地萬物,天地萬物都是從“理”派生而來。黑格爾和朱熹關于“理”的思想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從本體論、世界觀和倫理觀三個維度來看,在本質上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
關鍵詞:黑格爾;朱熹;“理”的思想;“絕對理念”
黑格爾和朱熹對于“理”的思想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中西方古典哲學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兩者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來看,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理念來源于古希臘唯心主義和以康德批判哲學為主的近代哲學,而朱熹“理”學思想的完善和成熟離不開朱子哲學的影響,兩者關于“理”的思想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特定歷史背景、時代特征以及各種思想深入影響下的產物,是在對以往哲學思想的繼承和批判進程中形成的。黑格爾哲學中“絕對思想”和朱熹所說的“理”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具體可以從本體論、世界觀和倫理觀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本體論“理”和“絕對精神”的核心內涵
在黑格爾和朱熹所營造的“理”的世界里,其所倡導的“絕對精神”和“理”從本體論角度來看,均是世界萬物中的最高實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被賦予了崇高的使命和豐富的精神內容,具有一定的上帝神性,這也是二者關于“理”思想的核心內涵。
對于黑格爾所提倡“絕對精神”的理解,最為深刻認識即是將其看作是“永恒正義”,其本質是一種游離于世界萬物之外的絕對概念,通過對這一概念的闡釋便能夠理解到“絕對精神”的核心內涵。在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對于“永恒正義”的闡釋百花齊放,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認為這是一種宇宙意識,即是對于人們所信奉的“上帝”(世上地位最高的神)的理解。這一觀點強調世界萬物無時無刻都是處于動態變化之中,而引起變化的最終推動者便是“上帝”,“上帝”創造了萬物并且是世界萬物的設計者和推動者,也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正是這種演變的規律引起了世間萬物的變化。體現這種思想的最突出案例便是基督教中與“上帝”化為肉身的說法,強調上帝的意志要通過教權和王權的結合來保證人類歷史和個人行為對上帝服從的自然規律,由此演變成了“君權神授”思想以及每個都應該服從的“上帝意志”。在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世界里,這種思想貫穿全程并影響著其哲學思想形成和輸出。
朱熹關于“理”的解釋過程中,認為理與氣是合二為一、相輔相成,世界上沒有缺少理的氣,當然也沒有缺少氣的理,理生萬物有了理就有了氣,因而理萬物的本源。對于理與氣之間的先后關系,朱熹強調二者本沒有先后之分,但如果非要探討其產生的根源,那必定是先有的理后有的氣,此時的“理”產生在前主要體現在邏輯層面而并非時間層面,同時強調理具有絕對性和根本性,理是先于具體事物而存在的內容,也是影響世界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的絕對真理。因而在朱熹所構建的“理”學體系中,其所強調的“理”是最高的、絕對的、永恒的和必然的,是事物發展所依托的基本規律。
二、世界觀“理”和“絕對精神”的本源特征
通過對比黑格爾和朱熹對于“絕對精神”和“理”的核心內涵的探討,不難發現二者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都把主觀上的精神看作是世界發展的本源,也是世界萬物得以源源不斷發生發展的不竭動力,事物均緣起于他們,最終也會走向他們,他們是人們所生活的自然界與精神界的最高法則。
在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世界里,人們所賴以生存的各項事物都源自于一種極為簡單和普通的力量,這種力量與富有人性特征的“上帝”相比是一種非人格的,因而無法被看作是高高在上的“人”,但仍然呈現出無限的、永恒的且無盡的力量,由此也是世界萬物發生發展的本源,各項事務發展所依托的絕對真理和絕對精神。其所倡導的“絕對精神”與之前西方哲學家的觀點具有某種一致性,如柏拉圖將“理念”看作是同“善”具有相同內涵的概念,認為它本身不是本質卻在影響力方面遠遠高于本質;蘇格拉底在闡釋世界規則與秩序的過程中,強調“絕對的正義”、“絕對的美”和“絕對的善”,這與黑格爾所闡釋的“絕對精神”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亞里士多德則將“善”這一概念提升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認為其本身是永恒的、無感覺的、不動的推動者,推動著整個世界不斷向前。
從世界觀層面來看,朱熹強調世界萬事萬物雖然在具體表現形態上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差別,但從本質上來看均是由理所決定的,而對于這個“理”的理解,朱熹將其歸結為道家的圖騰“太極”,即存在于世間萬物周圍的“氣”。“太極”是推動世界發展的動力,其本身是靜態的、永恒的、沒有生滅的,但存在于世界的具體物質的產生、變化和滅亡過程都是由它來決定的。“理”是一個絕對且完整的概念,并非是一個具體的事物,也不表現為任何的真實存在的物質,其僅僅是隱藏在世界之中的精神內容,這種內容本身所具有的本源性特征推動者世間萬物的發生發展,維持著各項事物之間所具有的差異性。“理”具有唯一性,因而事物之間的差異并非是理的不同所造成的,而是“理”所產生氣的不同而使得事物之間有所差異,即所謂的“理同而氣異”。
三、倫理觀“理”和“絕對精神”的道德戒律
從黑格爾和朱熹所營造的世界觀來看,“絕對精神”和“理”是世界萬物發生發展乃至消亡的根源所在,以不變的、永恒的特征推動者世界萬物的變化,然而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人們對自身行為的不斷檢視在彼此之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道德戒律,即倫理觀念的形成。在黑格爾和朱熹的“理”學思想中,“絕對精神”和“理”便是人們所必須遵守的最高道德標準,也是世界秩序得以維護和穩定的正義所在。
黑格爾所倡導的“絕對精神”是對以往西方哲學家們對于世界本源問題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其本身所構建的哲學體系中進行了各種思想的碰撞與整合,從而搭建起了人們所應該遵守的基本倫理準則。從其倫理觀上來看,“絕對精神”本身是一個自由的、主觀的概念,但作用于萬事萬物之上,其又具有一定的人格性,在實踐中呈現出一定客觀規定性,規定著世界萬物的發生發展歷程和向善的倫理標準,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其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性,表現出不同狀態下的異質性,是倫理世界的矛盾體。
朱熹所提出的“理”,從倫理觀層面來看是一種人們所要必須遵守的道德鐵律,是天地人物完善至好的表德,真正的實現人們所追求的仁義禮智。由此“理”才是世界萬物所要追求和達到的,基于這一核心內容,朱熹對于佛教否定倫理綱常的做法予以嚴厲批判,強調佛教在具體生活實踐中根本無法擺脫倫理關系的影響,其所進行的各項活動都要將“理”作為發生發展的基本依據。世間的正義和秩序需要以“理”進行穩定和維護,只有真正的讀懂“理”的核心內涵,才能夠從哲學的高度來探討“理”對世俗道德的影響以及對一切的絕對統治,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把握世間萬物的本源關系,從而更好的解釋和把握世界發展的基本規律。
參考文獻
[1]苗彥愷.朱熹與黑格爾倫理思想之比較[D].西安:西北大學,2006.
[2]朱鵬.朱熹與黑格爾:“歷史世界”、哲學思想及美學思想之比較[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8.
[3]張品端.朱熹與黑格爾哲學之比較[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