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繪畫史,仕女圖從起源,形成到發展,經歷了兩千多年漫長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繪畫史上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同時也為我們今天的繪畫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我們從歷史角度來看仕女圖,其表現的領域也在不斷的擴展與創新。
仕女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同時也被稱作“士女畫”。 “士女畫”原意是指以封建社會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屬于中國傳統人物畫,后期仕女畫的題材較多描繪上層婦女生活,成為中國傳統人物的一個分目。通讀中國繪畫史我們可以了解到,仕女畫最初形成于兩晉時期,但最早具備仕女畫特征的畫作是一幅工筆仕女畫《人物龍鳳帛畫》,這副畫作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畫面中描繪的主體是一端莊的婦女形象,側身而立,雙手合掌,寬袖細腰,帛畫的主題是龍鳳盤旋引導墓主人,這幅帛畫的寓意為引魂升天。秦漢時期,仕女圖的樣式并不多見,但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畫《升天圖》可被視為初期面貌的仕女畫,畫面中分別描繪了天上地下人間的景象并著重刻畫了墓主人的形象,畫面充滿了神話色彩。
仕女畫的早期發展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所描繪的女子形象集中在古代賢惠的婦人和神話里的女神等等,這一類的形象一般來源于當時的文學作品或民間傳統、傳說等等。畫家在畫面中表現這些形象時,會描繪出一種遠離現實生活的理想化人物形象,同時通過這種理想化的形象來表現對女性內在氣質的渴望。目前的存世作品中,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可以被視作完整面貌的仕女圖開端作品,其中洛水女神的描繪,可見典型的魏晉美女的氣質高古,瘦骨清像的風態。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出現了大批畫家,同時也是仕女畫的繁榮發展階段。畫家們密切地關注現實社會,尤其熱衷于表現貴族婦女的生活方式與貴族婦女悠閑的生活情調。唐代仕女畫著名畫家有張萱,周房等人,《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代表了當時唐朝中宮廷畫院繪制的一個高點,并在以形傳神,神形兼備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畫面中畫家在造型的塑造上注重于表現當時貴族婦女的氣質,以展現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高貴之美。畫面中的時代感十分濃厚,同時迎合了唐朝大貴族的審美,成為了唐代仕女畫里婦女形象的主要藝術特征。
五代時期的仕女圖,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品有顧宏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圖中的仕女形象更加健康,也改變了唐代的婦女形象的刻畫標準。
宋代作為一個政權相對穩定且經濟發展文化的朝代,仕女畫在題材的表現方面也更加的豐富,除了表現神話中的婦女和貴族形象之外,生活中貧困的底層人民也被畫家所注意,代表畫作有王居正的《紡車圖》。與前朝的仕女圖相比,他所描繪的是農村婦女的形象,畫面充滿了生活感與滄桑感,圖中所描繪的侍女形象,可以反映出當時宋代仕女圖造型藝術的特點,嚴謹且生動自然。
元代的仕女圖呈衰退之勢,從選取題材來看,畫家的題材與靈感一般來自于文學作品,人物造型來看,畫面中的人物形象繼承了唐朝的人物造型。明代是一個封建社會政權穩定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仕女圖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題材選擇上,畫家樂于尋找傳奇故事中的女子來進行創作,人物的造型也從宋代的寫實向寫意過度,出現了眾多杰出的仕女畫作品。畫家表現人物技法豐富多彩,代表畫作有吳偉《女仙圖》、唐寅《杏花仕女圖》等。
清代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仕女畫人物形象與前期的審美不同。這一時期仕女畫的創作逐漸脫離生活,成為了一種概念的程序化的題材,人物形象的表現上追求病態美人,這種程式化的畫風直至海派畫家出現才有所改觀,后在表現技法上,也吸取了文人畫的一些因素。
戰國時期,沒有仕女圖的概念,但在出土的帛畫中的造型上看,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審美傾向,長裙細腰,盈盈而立。秦漢時期儒家思想統一,當時的女性化人物帶有道德宣教色彩。六朝時期,仕女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描繪仙女與女神的女性形象,審美為清瘦高古一類,后世稱為秀骨清像。唐朝貴族女子開始被畫家們所描繪,仕女皆雍容富態,悠閑,展現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也迎合了大貴族的審美。到了宋代,題材向外延伸,也更偏向于表達生活,贊揚個性的美。元代的仕女畫審美同文人畫興起有關聯,復古風潮提倡的女性形象,高鼻,小嘴豐腴的體態特征。明清時期的模式化美人形象,成為固定的模板,失去了畫風,只有程式化的人物形象。
各個時期的社會風氣與朝代更迭,對仕女圖的審美及造型等藝術表現語言都發生著作用,導致其風格不斷的發生變化。但其中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卻有著不同程度的變遷與發展,當今的女性形象在畫面中的表達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
作者簡介:夏寧(1997.03—),女,漢族,籍貫:湖北鄂州人,湖北美術學院國畫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國畫,研究方向:中國畫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