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是依法辦事的原則,是將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納入完備的法律規則系統。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法治是與人治對立的治國方略。因此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我國法治的現狀和構建法治國家的條件。
關鍵詞:法治的含義;法治的現狀;科學立法;司法公正
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是依法辦事的原則,是將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納入完備的法律規則系統。法治是與“人治”對立的治國方略。無論是作為治國方略,還是依法辦事的原則,法治最終表現為一種良好的法律秩序。
一、法治的現狀
(一)法治的前提是良法
法治的標準就是存在良法,存在一套反映民眾普遍意志的嚴密法律規則,這些規則應當是事先制定,具有普遍適用性。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1]可見,黨和國家已經對誰來立法、立什么樣的法、立法后如何實施等問題作出了一系列的規范。
(二)法治的核心是控制權力
權力制約和監督和法治的核心與精髓。[2]近年來公權力的濫用、無邊界以及權力濫用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導致社會公眾喪失對法治的信念。因此,公權力要受到法律規定的實體正當性和程序正當性以及目的正當性的限制,必須在行使權力要給予法律的授權,要按照正當程序進行,同時需強化對公權力和監督和制約。
(三)法治的關鍵在于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就是法治的關鍵。法治國家應當是司法權不受其他機構和個人的干擾,司法機關獨立公正行使權力,正確適用法律,對所有人均平等適用;司法機關必須確保無人超越法律之上,司法機關必須適用正當的程序針對案件;司法機關作出的裁決必須具有公信力和執行力。
(四)法治的終極目標是全民確立法治信仰
法治文化是指人們在社會法治生活中形成的植根于內心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方式,只有全社會形成法治自覺的精神,法律至上的信仰,法治國家的建設才能根本實現。“當社會生活秩序朝著法治化方向急劇變化時,作為法律運作主體的公民和官員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國仍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落后、陳腐的法律觀念、價值標準和思維與行為方式。”[3]法治文化培育終極目標就是使全體公民確立法治信仰。
二、構建法治國家的條件
法治構建并不是四海唯一的真理和準則,法治的實現條件和路徑必須依據不同國情、不同時代特點、不同國家法治現狀以及不同國民素質等方面總結后找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著手實現: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在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黨對法治作用是領導立法、保證執法、監督司法、帶頭守法。中國共產黨廣泛聽取民意,形成政策,領導立法機構進行立法、提高立法的質量,這是法治之始;黨選拔德才兼備的執法人員,保證行政、司法就能嚴格依法行政、司法,這是法治的關鍵;黨帶頭守法,形成尊法、守法的社會風氣和文明,這是法治的基礎。
(二)科學立法,樹立憲法的權威
“良法應當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4]筆者認為,我國法制體系已經相對完備,但目前欠缺的就是民主立法和保障憲法權威。2015年修訂的《立法法》明確了人大立法的主導作用,增加了地方立法權,特別是民主立法,在立法工作中,要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廣泛征求人民群眾意見,應貫徹立法以人為本的理念,提供優質全面的立法服務。同時法治國家建設根本在于樹立憲法的權威。
(三)控制行政權力的運行
權力的恣意,特別是行政權力的恣意,對法治有著破壞性的影響。行政決策于法無據,行政負責人隨意決策,行政行為程序不當導致損害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所以,對于行政權力的控制,就要多方面監督和控制,事前的法律規則控制和事后的司法審查控制是一個有效的舉措。
(四)確保司法公正
確保司法公正,主要體現在保證司法權不受不當干預,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目前我國已經全面實現了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改革以及權責分配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有效防止了司法濫用和干預,但是我國司法公正仍任重道遠,必須培養法官、檢察官精英化以及法官、檢察官責任、懲戒制度。
(五)培養全民學法、用法、守法的文化理念和思維方式
法治信仰的確立需要人們心中有法律,法律教育和時間是培育法治信仰的主要方式,要把司法改革提出的法律教育納入國民教育中來,加強法律的宣傳教育,落實公民參與法律時間的政策。[5]法治信仰的養成需要對法律的敬畏。法律能夠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敬畏,緣于法律能夠維護公民合法權利,懲惡揚善;緣于行政執法和司法審判中堅守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人們對法治關心多少,法治就會回饋多少”。[6]
結束語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法治中國已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識,法治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和國家的戰略布局。法治中國的建設任重道遠,這不是一項單一的社會工程,而是一項整體的、系統的工程,需要文化、政治、法制等多種條件的綜合,需要社會各種力量對比關系達到相對均衡。這就需要包括法律職業共同體和全民努力奮斗,形成中國的法治文明,將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2014.10。
[2]馬金芳.《社會組織多元社會治理中的自治與法治》.法學,2014.11。
[3]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36。
[4]王利明.《法治:良法與善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2):114-121。[5]趙建波.《法治中國的實現條件》.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6月。
[6]陳金釗.《法治思維的前提之殤及其修復》.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作者簡介:王尚(1992.03.29-),性別:女,籍貫:內蒙古通遼市,專業:法學?學歷:研究生在讀,學校: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