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君
摘要:在環境監測的過程中,生態環境監測是一個新興的理論和概念, 生態環境監測能夠給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足夠的事實依據以及技術支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開始深入的了解到環境問題, 該問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污染物排放對健康產生的危害的問題, 而是開始擴展到保護自然環境、使得生態平衡以及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的一些相關問題,因此,本文針對生態環境監測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監測技術
1生態環境監測的概述
生態環境環境監測是指通過生態學的各種方法和手段,對各種生態系統中的結構和功能上的時空格局進行度量,并通過監測生態條件和變化因素,從而獲得對環境壓力的反映及其變化趨勢。從監測對象上來說,生態環境監測與城市環境質量監測有所不同,與工業污染監測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們所說的生態環境監測主要在于宏觀的、大范圍的生態破壞問題,主要用來反映人類活動對人類所處的生態環境有機綜合影響的優勢。因此,生態環境監測的對象大致可以分為:草原、濕地、湖泊、海洋、森林、農田以及物候、氣候和動植物等。在研究生態環境環境監測時,生態監測是在環境監測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環境監測的理論和實踐是發展生態監測的基礎條件。
2生態環境監測的內容分析
2.1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的基本原理
在生態環境環境監測中,其核心原理是準確性原理,即生態環境環境監測活動得到的生態環境信息是歷史的記錄,是環境歷史的實際反映。因此,生態環境環境監測在滿足準確性原理時,就必須實現以下三個基本原理。
1)代表性原理。所謂代表性原理是指生態環境環境監測具有有限的點或斷面代表“無限”的環境整體,并以有限的采樣頻率來代表生態環境變化的信息;同時,以有限的數據信息來代表無限的生態環境信息。
2)完整性原理。完整性原理是指生態環境環境監測需要采用生態環境的要素、相素以及環境壓力等組合而生的監測模式,來反映生態環境信息的完整性和復雜性,這也是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性的體現。
3)規范性原理。規范性原理是指生態環境環境監測必須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來綜合反映環境監測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深刻體現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的精密性。
2.2監測對象
1)監測的范圍。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的范圍包括城市、農村以及自然生態環境,其范圍既是流域性的,也是全國性。具體范圍的劃分應根據需求和目的的不同進行不同的劃分。2)環境“要素”。環境要素包括: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環境要素、環境保護部門、相關的資源部門等。3)環境“相素”。環境相素主要包括:同一個環境要素和環境介質中的多種監測,例如水環境監測中的水相、生物相等;環境空氣監測中的氣態相和固體相等。
3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的技術分析
3.1生態環境環境監測流程分析
1)實地調查,資料收集。在進行生態環境環境監測時,首先要進行實地調查,即根據受監測區域所反映的特點,對實地的氣象、季節以及地形等因素進行分析,做好現場調查,對調查的信息進行收集匯總,為后期的環境監測提供充足的判斷依據。2)確定監測項目。在環境監測項目的確定中,首先要確定環境監測布置和采樣的時間和方式,選擇正確的樣品保存方法,做好環境樣品的分析和測試工作。3)得出處理數據,上報數據信息。在完成了實地調查和信息收集之后,通過數理計算方法對信息數據進行處理,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性;同時,將最終確定下來的信息進行復審,確認無誤后及時上報。
3.2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的技術改進
1)作為最先進的3S技術,在其應用于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的過程中,還要充分的與地面的監測技術相結合,實現宏觀和微觀兼得的全面的生態監測。2)實現一體化的網絡設計,在生態環境環境監測中,建立一體化的網絡設計,根據生態環境的變化,從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中由生態環境質量的現狀評價發展為生態環境的風險評價,實現了生態監測的預警機制,提高了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的質量和水平。
3生態環境監測的任務和特點
它要對人類影響環境和改造環境進行動態監測。在我縣開展全國生態監察試點工作中, 我們對試點的雁洋鎮整個區域的生態系統進行本底監測, 并對區域內的生態系統狀況和發展規律進行跟蹤調查分析, 為生態監察管理措施提供依據, 保證環保局在項目審批, 執法管理中能有目的性的引導, 從而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的穩定發展。生態環境監測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 它包含了農、林、牧、副、漁、工等各個生產行業同時它也是一個長期性的復雜工作, 生態系統的發展是十分緩慢的復雜變化過程, 受污染物質的排放、資源的開發利用, 還有自然因素等的影響。
4 生態環境監測的對象
生態監測的對象可分為農田、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湖泊、海洋、氣象、物候、動植物等.每一類型的生態系統都具有多樣性,它不僅包括了環境要素變化的指標和生物資源變化的指標,同時還要包括人類活動變化的指標。國內 對 生 態監測類型的劃分有許多種,常見的是從不同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可分為城市生態監測、農村生態監測、森林生態監測、草原生態監測及荒漠生態監測等。根據生態監測兩個基本的空間尺度,生態監測可分為兩大類:
4.1、宏觀生態監測:研究對象的地域等級至少應在區域生態范圍之內,最大可擴展到全球.宏觀生態監測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圖和專業數據為基礎,采用遙感技術和生態圖技術,建立地理信息系統(GIS)。其次也采取區域生態調查和生態統計的手段。
4.2、微觀生態監測:微觀生態監測以大量的生態監測站為工作基礎,以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方法對生態系統各個組分提取屬性信息。根據 監 測 的具體內容,微觀生態監測又可分為干擾性生態監測、污染性生態監測和治理性生態監測以及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生態監測。宏觀生態監測必須以微觀生態監測。
5 生態環境監測的方法
目前用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方法主要為地面現場調查、低空的航空照片判讀和外層空間的衛星資料解析。三種方法彼此互補,缺一不可。但是由于生態環境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特點,反映不同地域的生態環境狀態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定量指標。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和要求。在今后的發展中,生態環境環境監測將被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深層次的服務于環境管理中,并為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孫玉紅.環境監測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8,(34).
[2] 劉星.環境監測技術存在不足及改進措施[J].低碳世界,2016,(1).
[3] 游正鑼.環境監測技術現狀分析及其發展趨勢[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1).
(作者單位:遵義市生態環境局桐梓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