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靜
摘要:商業秘密作為一種潛在的價值信息,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顯現,世界各國也愈加重視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針對商業秘密侵權事件的頻繁發生,我國也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予以保護。但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對商業秘密保護的法規制定相對較晚,且不夠完善。本文旨在通過借鑒其他國家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實踐,根據我國實際,探究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途徑。
關鍵詞:商業秘密;懲罰性賠償;競業禁止;訴前救濟
一、商業秘密的內涵和現狀
商業秘密在各國并沒有一個統一概念,我國早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商業秘密進行了定義,并將其納入知識產權保護范疇。但商業秘密與其他如專利、實用新型等知識產權保護等有所區別:從程度上來講,商業秘密較專利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明顯較弱,如獨立開發、反向工程等行為均不視為侵權,對該信息的占有,并不排斥他人以正當的手段獲得同樣的信息;從期限來看,專利等知識產權申請后要公之于眾,且保護期有明確規定,但商業秘密只要不公布,即可永久享有權利。
目前我國暫無專門的商業秘密法律法規,主要通過《民法典》、《合同法》、《刑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規范。但缺乏對商業秘密構成要件的清晰界定,司法機關在審理相關案件時,對其定義及構成要件的界定尚存在爭議,國內企業對商業秘密的內涵及構成要件更是仁者見仁,重視程度和管控力度均有不足,亟需通過完善相關法規予以修正。
二、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途徑
(一)清晰界定商業秘密范疇
創新經濟時代,各國對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進行了重新界定,擴大了其保護范圍。而我國對商業秘密的界定僅散見于相關法律法規中一般原則性的規定,實踐中對司法機關有效裁判產生困惑和干擾。企業更無法對商業秘密的內涵和構成要件進行把握,對于是否屬于本企業商業秘密事項的界定經常出現模棱兩可的狀態。歐美國家尤其美國在商業秘密保護立法方面效果顯著,其《1996年反經濟間諜法》對商業秘密的規定獨具特色,書中將商業秘密的范疇進行了詳細而又富有彈性的規定,例如除詳盡列舉各領域技術信息和信息的組織、存儲外,還將其他尚未發現的或不太確定的信息以兜底條款的彈性規定進行了定義。該種窮盡列舉結合彈性兜底的規定模式使得國民和司法機關對商業秘密范疇有了清晰認知,值得我國在立法時根據實際情況參照借鑒。
在構成要件的界定中,涉及到權利主體的,擴大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擴大保護范疇;涉及到侵權主體的,應將所有權利人以外的人或組織列入侵權主體范疇,并不局限于經營者的狹隘范疇。以期與其他法律法規在內容和范疇上保持一致。
(二)增加懲罰性賠償規定
我國相關法規中關于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賠償問題中,一般僅限于賠償商業秘密權利人遭受的直接損失和合理費用。而美國在《統一商業秘密法》中對于損害賠償的規定不僅包括補償性損害賠償,也包括懲罰性損害賠償。中國臺灣地區也對損害賠償也進行了區分,將損害賠償分為補償性和懲罰性損害賠償,若侵害人基于故意,法院按照被侵權人的請求,依據侵害情節輕重,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已有證據證明的損害額的三倍。
增加懲罰性賠償規定可使行為人在實施侵權行為前,預估可能要承擔的責任,進行不當得利與承擔責任之間的博弈。如此可達到通過法律預防犯罪的目的,也促使人們能夠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運用適當手段進行競爭。
(三)完善競業禁止條款
調查顯示,80%的企業泄漏商業秘密事件是由內部員工泄密造成的。企業部分職工掌握公司大量商業秘密信息,這些信息代表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若這部分人因物質誘惑或轉換工作而泄漏公司商業秘密,將會給企業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關于企業職工泄密問題,我國勞動合同法僅將“離職后”的員工作為競業禁止對象,對在職員工并無約束。但實踐中因在職員工泄密引發的侵犯商業秘密糾紛數量也不在少數,因此須在法律中明確在職員工的競業禁止。其次,禁止競業條款中規定“用人單位按月給予勞動者一定的經濟補償”,并未提及其最低補償標準,讓用人單位鉆了空子。實踐中經常有企業強迫離職員工接受的業禁止合同。故此,完善競業禁止條款中的最低補償標準勢在必行。
(四)完善訴前救濟措施
關于商業秘密的法律救濟問題,現行立法中對于專利法等知識產權的立法保護增加訴前禁令和訴前證據保全等措施,商業秘密則繼續參照《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相較于其他諸如專利權等其他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商業秘密的要求更加嚴苛,主要由其極易擴散的特性所決定,一旦被侵權,如不立即采取保護措施,將可能造成舉證艱難、侵權事實無法證實等后果。若采取有效的訴前禁令措施,則可避免權利人損失擴大,亦可查明侵權事實。
再者,由于商業秘密被侵害時的不易被察覺性,被侵權人在舉證時經常無法對已經掌握的事實進行舉證,更無法得知對方侵權的具體程度和細節。證據極有可能在第一時間被銷毀,故此,采用證據保全措施亦可保障被侵權人合法權益,為侵權行為的認定和制裁夯實基礎。
三、結語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創新驅動的商業秘密信息將會發揮重要作用,而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經歷了從無到有直到更加完善的歷程,但同其他法規一樣,商業秘密也要更新交替,在建立完善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體系方面,仍任重道遠。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體系,應當建立在借鑒和總結別國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本國實際,適當考慮法律條文的合理性和兼容性,制定切實、可行,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法律條文。
參考文獻
[1]單海玲? 我國商業秘密保護制度新探? 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76-80
[2]謝曉堯? 論商業秘密的道德維度? 法律科學2002年第3期 82-91
[3]車傳和? 論商業秘密的知識產權保護? 經濟與法治? 特區經濟 Special Zone Economy? 2011年2月? 262-263
[4]蘇凈 淺談如何愛護企業的商業秘密 自制文摘·管理版 54
[5]崔明霞 羅超? 論商業秘密的國際保護 中南財經大學學報 2005年第4期雙月刊 130-144
[6]唐海濱 孫才森 梁彥 王麗萍 有關商業秘密立法的重點難點問題? 中國法學1999年 20-32
[7]單海玲? 中美商業秘密保護制度比較研究? 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5期 79-85
[8]王記恒 王先林? 論我國競爭法視野下的商業秘密 法學論壇第21卷第6期2006年11月5日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