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琪
摘要: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民間融資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結合催生出一種新興的業態——P2P網絡借貸。我國P2P網貸平臺正在以每年400%的速度快速增長,目前正常經營的平臺已有6400余家,這種網絡小額金融的新生事物釋放出的創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傳統借貸范圍、對象和地域的限制,降低了傳統金融的成本,彌補其不足,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然而,P2P網貸平臺在悄然興起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如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亂象。要糾正其無序發展的亂象,刑法介入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刑法作為最后一道防線,如果過度地介入則必然會抑制金融業的發展。鑒于此,找到適合我國P2P行業的規制方法無疑十分迫切和必要。
關鍵詞: P2P;網貸;刑法規制
一、刑法介入的必要性和限度
(一)刑法介入的必要性
P2P網絡借貸將互聯網與傳統金融業務相結合,這種經營模式作為一項金融創新煥發了金融業的生機與活力。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房地產業和出口貿易業已經難以繼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在這種情況下,推動國內實體經濟的發展將成為我國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由于P2P網絡借貸門檻低,程序簡便,收益高于同等條件下的銀行理財產品,滿足了不同層次社會大眾的需要。此外,原先很多難以通過銀行貸款渠道獲得資金的中小企業,現通過P2P網絡借貸解決了生存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然而,P2P網絡借貸在給傳統金融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的同時,由于自身治理不規范、行業監管缺失、法律缺位等問題,其長期處于“野蠻生長”狀態,給金融業乃至社會穩定都帶來了極大的隱患。2010年后我國P2P平臺數量不斷增長,但很多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偏離了“中介機構”這一功能定性,非法經營、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情況頻發。截至2019年初,出現問題的P2P網貸平臺數量累計約2500家,提現困難的占73.9%,跑路的占11.7%,由于P2P網絡借貸平臺針對不特定主體,涉及對象廣、資金規模大,一旦出現問題,千萬投資人就會遭受損失。為保證P2P平臺的健康發展,金融交易安全和投資者合法利益,運用刑法規制成為必要手段。
(二)刑法介入的限度
刑罰只是防止犯罪的最嚴厲的措施,應當謹慎適用,這與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相契合。對犯罪懲罰我國主張輕緩化,即應當盡可能地表現出謙抑性這一刑法理念。故在糾正P2P網絡集資無序發展的亂象時,刑法介入固然必要,但如果過度介入,則會阻礙P2P行業正常發展,使其失去生存空間。如前文所述,P2P網絡借貸具有諸多積極意義,對其進行規制時需要注意“度”的把控,應遵循謙抑原則。在刑法立法上如能規定較輕的犯罪構成與刑罰就不必規定較重的;在司法中如能不定罪或適用較輕刑罰就不必適用較重的。對待P2P刑事風險評價也應如此,可在規制P2P違法行為時,適當提高入罪門檻,將出現“異化”的納入刑法規制范圍中,有助于推動社會發展的應被排除在刑法的規制范圍外。
二、P2P平臺司法規制完善
(一)綜合考慮“數額”與“情節”
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為例,根據《刑法》第176條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個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20萬元以上或集資對象在30人以上或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萬元以上的司法機關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單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00萬元以上或者集資對象在 150人以上或者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50萬元以上的,司法機關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此不難看出,目前我國刑法對該類犯罪采取“數額或人數”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司法機關認定犯罪活動時經常會涉嫌違背“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從而出現罪責刑不適應、情與法相矛盾等情況。筆者認為,在認定此類犯罪時,應堅持“數額+情節”的定罪量刑標準,司法機關在認定過程中,應在犯罪數額的基礎之上,將其他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各種主客觀要素進行綜合評價,如是否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等,以此限縮打擊范圍。
(二)及時適用資格刑
資格刑即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剝奪行為人行使相應權利的刑罰,設置或動用資格刑能夠有效的起到預防和控制犯罪的作用。在我國刑事處罰體系中,資格刑屬于附加刑的范疇,其適用應當與主刑結合,對于利用職務便利進行P2P犯罪的行為人,依據罪責刑相一致原則,在判處相對較輕自由刑的同時可同時對其處以資格刑,《刑法修正案(九)》對此進行了如下規定,“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5年內不得從事相關職業”。該規定為網貸犯罪行為人適用資格刑提供了法律依據,故針對P2P業務中的犯罪人,可以適當擴大資格刑適用范圍,通過取消經營資格或禁止其再次進入市場等方法對涉嫌犯罪的平臺及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進行處罰。例如,針對利用自身條件從事犯罪活動的單位,可以責令其解散或不得從事相關經營活動。針對“利用自身職業身份或地位從事與身份地位或職業道德不相符之犯罪行為”的對象,可規定在一定期限內或永久剝奪其從事某種特定行業或職業的資格。[1]
(三)建立附隨性經濟賠償制度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刑罰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對于經濟類犯罪的犯罪分子沒有規定相應的賠償制度,使得許多罪犯逃避了賠償責任的承擔。所以,對于P2P所涉及的犯罪,我們可在刑罰執行后嘗試建立附隨性經濟賠償制度,即是指針對經濟類犯罪案件在判決其有罪并給予刑罰處罰后,再附隨性地判決其在刑罰執行完畢后,陸續對受害人及其單位予以經濟賠償的制度。[2]例如,強制剝奪其工資比例給被害人,此措施一方面體現出了司法的公正,不至使犯罪分子以在監獄服刑為代價免除給他人造成財產損失的賠償;另一方面使犯罪分子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其不敢輕易再次犯罪,從而達到“一般預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權:《P2P網絡借貨犯罪及其刑事治理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2]周振想:《中國新刑法釋論與罪案(上)》,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