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聰
摘要:產品責任保險是產品質量工作中的一個環節,它為順利解決產品損害賠償責任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國產品質量存在產品合格率不高,假冒偽劣情況嚴重的問題,企業的質童意識普遍不高,受到產品質量事故侵害的消費者權益沒有得到切實地保護或者無法得到足額的賠償的案例屢見不鮮,推行產品責任強制險法律制度能夠更好地保護遭受產品缺陷損害的第三人合法利益,幫助產品生產企業分散分險,消化損失。
關鍵詞:產品責任保險;強制保險;產品責任
一、推行產品責任強制險的必要性
現如今,我國的產品責任保險本著保險公司與產品生產或銷售公司自愿協商的原則施行的是非強制性投保。與此同時,我國的中小微企業防范風險的意識不夠強并且投保產品責任保險就相當于增加了自己生產成本和費用。所以很少會有企業主動去投保產品責任險。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產品責任保險存在一定的正外部性,解釋所謂正外部性必須先了解何為外部性,外部性又被稱為溢出效應,指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即經濟主體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和后果。分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和負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主體的行為是他人或社會收益,而受益者無須付出費用。對于產品責任保險來說,其正外部性指的是產品制造商或銷售商為產品購買產品責任險,當有消費者或者其他第三人在使用該產品時遭受損害,依據產品責任保險合同由承保產品責任險的保險公司對產品責任事故造成的人身及財產損失進行賠償。例如,某公司向保險人投保了產品責任保險,在發生保險事故致第三者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后,保險人依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對第三者進行賠償,不管此時的被保險人是否有經濟能力賠付受害的第三者,第三者均可從保險人那里獲得在投保限額內的及時賠償,從而保障了第三者也就是受害方的利益,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從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角度來看,在支付保險費投保了這一險種后,只有在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時才可由保險人代其行使賠償責任來減輕其自身的賠償負擔,否則只是一個對潛在的、可能面臨的風險的分散辦法,無任何直接收益。從中可以看出,這一險種的投保對社會公眾來說,沒有成本,獲得的收益卻大于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收益。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產品責任保險對產品制造商與銷售商產生不了激勵作用,因為經濟人假設下,沒有人會愿意去做自己承擔成本而讓他人受利益的事。從而導致因產品質量問題遭受損害的受害人的合法利益難以得到保護,此時就需要政府進行干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同時,產品責任險的非強制性也會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面對權益受到損害的消費者,當廠商沒有辦法負擔其賠償責任時自然而然的就是政府為其買單。然而,通過產品責任強制保險可以將數額較大的產品侵權損害賠償金分散給數額眾多的投保人,實現產品責任侵權損害賠償的社會化。除此之外相比于商業性產品責任保險,產品責任強制險保費更低、當事人不得任意解除契約,在除外責任上也有嚴格的限制,從而能夠更好地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保險實踐來看,大多數產品責任險采取了強制的辦法。這樣當事故發生之后,保險公司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賠付,受損害人群能得到及時救治和補償;強制保險還對投保企業的安全生產具有一定的事前監督和風險預防功能,促使其將風險管理貫穿到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從而防患于未然;此外,出現產品質量問題的企業在保險公司及時賠付的情況下,可以避免陷入經營困境;不僅如此,保險公司的及時賠付,也可給政府以重要支持,減輕政府的善后負擔
二、產品責任強制險的可行性分析
生產者與銷售者的風險增大。由于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廠家在經營和銷售的過程中,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風險有了科學并且足夠的認識,風險意識也在不斷的強化。為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他們必須對這種未來損失的不確定性進行合理的財務安排。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提高強化了這種需求。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完善,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對外開放,我國公民對保護自身權益的要求日益強烈,消費訴訟在逐年增長,而食品和藥品一直是消費訴訟的熱點。消費者維護自己權益的行為強化了廠商購買產品責任保險的需求。供給分析。產品責任保險是保險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保險業由承保物質利益風險,擴展到承保人身風險后,必然會擴展到承保各種法律風險,這是被西方保險業發展證明了的客觀規律。傳統的有形財產保險市場趨于飽和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是財產保險的當務之急,開發貪任保險市場的時機已成熟。法規分析。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是各國主管部門為保護廣大消費者人身安全、保護動植物生命安全,保護環境、保護國家安全、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實施的一種對產品是否符合國家強制標準、技術規則的合格評定的制度。強制保險又被稱為法定保險,是指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投保人必須向保險公司投保且保險公司必須予以承保的保險。由于具有強制性,所以強制保險的適用范圍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主要適用在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領域。近年來,為了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強制責任保險的適用范圍不斷在擴大,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包括民用航空器地面第三人責任強制保險、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旅行社強制責任險等。其中,直接由法律規定有民用航空器地面第三人責任強制保險、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船舶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特殊普通合伙企業職業強制保險。由行政法規規定的強制保險包括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船舶污染損害責任與沉船打撈責任強制保險、旅行社職業責任強制險、承運人責任強制保險。由部委規章以及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規定公眾責任強制保險和會計師職業責任強制保險。由此可見,隨著強制保險種類的不斷增多,以及強制保險相關立法經驗,為推行產品責任強制保險奠定了現實基礎。
三、關于推行產品責任強制保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構建產品責任強制保險法律規范體系
我國規范產品責任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主要有《侵權責任法》《產品質量法》《民法通則》這三部法律,盡管這三部法律構成了我國產品責任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但上述三部法律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可以通過學習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國模式,建立單獨的《產品責任法》,并在其中對產品概念、歸責原則、責任構成以及產品強制責任保險進行統一確定;而關于產品責任強制保險的具體規范,也可以通過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進行詳細制定。
(2)確立產品責任強制保險的運行模式
強制保險根據運行模式不同可以分為相對強制保險和絕對強制保險兩種。在絕對強制保險模式下,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時必須購買最低限額的產品責任保險。換句話說,購買產品責任保險是取得營業執照的必備條件。在相對強制保險模式下,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可以選擇是否購買產品責任保險,但如果產品生產者、銷售者生產或銷售的產品出現缺陷造成第三者人身或財產的損害,并經法院判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此時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就有義務去購買產品責任保險,否則相關行政部門就可以吊銷其營業執照。與絕對強制保險相比相對強制保險規定的更加寬松,根據不同投保人的實際情況,不要求所有生產者或銷售者都購買產品責任保險,只有對那些實施了不當行為并經過法院判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才有義務購買產品責任保險。在我國,由于產品責任險法律制度的推行尚處在嘗試階段,對于產品責任強制保險運行模式也沒有必要作出“一刀切”的選擇,可以根據產品分布的范圍、受害人數的多少以及賠償金數額的多少進行確定。例如, 在食品和藥品行業,我國的臺灣地區和德國已經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了施行絕對強制保險的模式。臺灣“行政院衛生署”2007年5月2日衛署食字0960400307號令規定了“食品業者投保產品責任保險”,其適用對象為持有營利事業登記證之食品產業,包括制造商、進口商、委托他人代工之產品供應者。德國在1976年頒布的《藥品法》確立了藥品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其規定所有藥品生產公司都必須按照藥品缺陷致人損害所應當賠償的最高限額來購買藥品責任保險以增強對大規模食品、藥品侵權案件的應對能力。綜上所述,在食品和藥品行業,由于其產品分布比較廣泛,涉及到人數眾多的第三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在發生大規模產品侵權事故時,受害人人數眾多,需要支付的賠償金額也十分巨大,因此為了更及時、有效地保護廣大的受害人利益,幫助食品、藥品企業分散風險,維持社會秩序穩定,采取絕對強制保險較為合適。不僅如此,采用絕對強制保險的模式同時也提高了食品、藥品行業的準入門檻,這意味著,所有食品、藥品的生產商或銷售商要想從事經營活動必須先購買產品責任強制保險,否則就無法獲得相關營業執照。
(3)產品責任強制保險費率的制定
產品責任保險的費率通常根據保險標的的種類、危險程度、保險人的責任范圍、保險期限等相關因素進行確定。因為產品責任強制險的主要功能在于實現大規模產品侵權案件損害賠償的社會化,保護受害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所以保險費率制定標準不能太高,同時也不能讓保險公司虧損經營。因此,將產品責任強制險的費率按照盈虧平衡的標準來確定更為合適。同時為了鼓勵被保險人提升產品質量,也可以實行浮動費率,將保險費率與被保險人因產品質量問題而被提起的索賠記錄進行聯系,對于那些被提起索賠記錄少的、金額小的,可以適當下調保險費率,對那些索賠次數多的、金額大的,保險費率也可以適當進行上浮,從而實現獎優罰劣的目的,促進被保險人對產品生產的管理。
(4)產品責任強制險責任限額的確定
在產品責任強制險中,責任限額的確定關乎著保險人的責任負擔、經營風險和對受害人合法利益的保障。如果責任限額過高則會增加保險人的經營風險,打擊保險人的承保熱情,不利于產品責任風險的健康發展。反之,如果將責任限額調整的過低則不利于保護受害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所以我國產品責任強制險在確定率產品責任限額時應當從保護第三人利益與維持保險人正常運營兩個角度進行考慮。首先要以能夠滿足產品侵權責任案件中受害人的基本賠償請求為前提;
其次,要能保障保險人經營產品責任強制保險不能虧損,維護保險公司穩定經營,責任限額也應當有所限制。產品責任強制險具體的責任限額,應當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通過統計學和精算學的知識進行科學的界定。
(5)產品責任強制險免責條款的限定
在保險實務中,保險人通常都會在保險合同中增加免責條款,來限制被保險人的保險金賠付請求權。由于產品責任強制險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受害第三人利益,因此對于產品責任強制險的免責條款應該加以嚴格限制。以往在非強制產品責任險中當產品制造者、銷售者對制造、銷售的缺陷產品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重大過失,保險人通常會拒絕承擔保險責任。這時,對于因產品缺陷遭受損害的受害第三人便無法獲得保險賠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推行產品責任強制險時,可以規定即使產品制造者或銷售者對生產或銷售的產品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受害第三人仍然有權按產品責任強制險合同的規定向保險人獲賠保險金,進而充分保護受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郭鋒、楊華柏、胡曉珂、陳飛:《強制保險立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2]周祥生、周珺: 《商業性強制保險初論》,載《武漢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年第 4 期。
[3]郭鋒、胡曉珂:《強制責任保險研究》,載《法學雜志》2009年第5期。
[4]于海純:《我國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的法律構造研究》,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3期。
[5]岑敏華:《對我國推行產品責任強制保險的思考》載《消費導刊》,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