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琪
摘要:刑事政策價值目標是刑事政策的價值關系得以建立的終極要素,也是價值判斷的標準。價值目標“即價值主體根據理性和既往生活經驗而形成的需要和利益。價值在滿足人的需要的同時,包含著人的意愿。刑事政策自由、秩序、正義和效益這些價值目標何者應當處于“優先”位置、何者處于“兼顧”地位,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是截然不同的,在各個價值目標發生沖突時,我們唯有權衡利弊有所選擇,分清孰先孰后、誰主誰次,才能使其合理性發揮到極致。
關鍵詞:刑事政策;價值目標;自由;秩序;正義;效益
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之一是自由,是指人們對生存和發展渴望和追求的理想境界,包括自我決定不受他人干涉、限制、阻礙、威懾的行為狀態。洛克和孟德斯鳩都提出過在一個有法律、有道德的社會里,自由是指一個人能夠做他應該做的事,而不是被強迫去做不應該做的事。刑事政策改革的方向應該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心靈指導,引導其歸入正途,自由的選擇符合社會普遍規范和價值的行為,而不是強迫或誘導民眾行為,這樣得來的社會安定才是長久的。
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之二是秩序,是指在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中都存在著某種良好狀況的一致性、連續性和確定性。當前的一些刑事政策主要是希望以重刑打擊犯罪來達到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在一定時期內可能可以奏效,但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卻是不可行的。因為重刑使犯罪人產生的復仇情緒反而會增加不穩定因素。所以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社會秩序的影響,運用人權、社會綜合治理等各種手段,以確保秩序的總體長期平衡。
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之三是正義。正義是隨著時代和對象的變化而變化的,因而沒有永恒的和絕對的正義。在刑事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應該考慮到不同利益的要求。在當前情況下,為了使法律更加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趨向,就應該恰當地限制對犯罪人過于嚴厲的刑罰,以求正義要求的實現和法律認同感的平衡。實現社會正義是刑事政策所追求的根本目的。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民主法治的發展,正義的應然性內容在今天也取得越來越多的共識,如懲罰犯罪應使罪與刑相適應,犯罪人也應享有相應的權利等。這些內容逐漸成為現代文明國家刑事政策的重要追求。
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之四是效益,是指以盡可能少的投入來取得盡可能大的產出。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雖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衡量標準不一樣,但卻應該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不要因為過于功利的目的而忽視了對公平的關注。在這對矛盾面前,政策的決策者和執行者持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政策選擇。有的認為,公平是較高的價值,他們寧愿選擇較公平而低效益的政策,也不要高效益但不公平的政策。有的認為,效益是評價和選擇政策的首要標準。當公平與效益發生沖突時選擇高效益政策是理所當然的。其實在效益與公平的最佳選擇上,應該使社會既有效益又有公平。在一定意義上,公平是效益的基礎和條件,沒有它效益就會因公平的缺乏而減低或停滯,如果只講公平優先而犧牲效益,這種低速度的公平,往往損害著效益,最后也損害了公平本身。
“公正與效率”是近年司法改革的熱點問題。“公正”之所以成為重要價值追求,是因為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糾紛顯著增加,司法機關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現行的司法體制在確保司法獨立、公正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地方法院承認,司法需求的擴展,使人民法院的審判任務日益繁重。審判任務繁重與審判條件不足的矛盾還有日益擴大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效率就成為一個問題,并被視為與公正同等重要的內容。雖然從一方面來說,公正與效率是統一的,但二者有時也存在一定矛盾,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尋求一種平衡。1996年修訂刑事訴訟法時,規定了三類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一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而且可能判處的刑罰不超過三年刑期,檢察院建議或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二是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三是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此類案件由獨任法官負責,起訴書當庭宣讀,省去許多環節,在實際操作中,公訴案件庭審時檢察院可以不派人出庭,只要被告方陳述、辯護及被告人作最后陳述后,法庭就采用簡易程序和嘗試普通程序簡易審的法院對其結果一般都比較滿意,因為它大大地減少了法官的工作量,提高了司法效率。然而,這似乎使法官必然地傾向于勸說被告放棄其程序權利。法院本來應該確保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而且是被告自愿認罪。但為了節省資源,某些法官忽略了證據或供詞方面的問題。
200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司法部聯合發出《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的若干意見》規定,可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公訴案件,必須是“被告人及辯護人對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人民法院在征得彼告人、辯護人同意后”才能定適用簡易程序。其制定目的是“依法適用簡易程序,提高審理刑事案件的質量和效率”。《關于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試行)》的制定目的也是“為提高審理刑事案件的質量和效率”。其適用范圍是“被告人對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無異議,并自愿認罪的第一審公訴案件”,人民法院適用本“意見”審理案件時要“確認被告人自愿同意”。顯然,這兩部司法解釋都旨在提高刑事審判效率。當然,從公正考慮,二者也都對被告的合法權益有所強調,這對促進公正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此前只需要檢察院建議或同意,即可適用簡易程序,沒有考慮被告的意愿,新增的條文反映了對控辯雙方之間的平衡的關注。)通過前述內容我們發現,這兩部司法解釋關于被告人權利的規定表明了政策制定者努力平衡刑事案件中公正與效率之間的關系的意圖。
刑事政策自由、秩序、正義和效益這些價值目標間是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至于何者應當處于“優先”位置、何者處于“兼顧”地位,不同的社會和時期,統治者所追求的刑事政策目標是有所不同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應當權衡利弊,在自由、秩序、正義、效益發生沖突時有所選擇,分清孰先孰后、誰主誰次,以求其合理性的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