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摘要】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利用南京地方史進行了探究性學習,進而對歷史教學中地方史資源的開發有了進一步思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鄉土資源? ?南京地方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0-178-01
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充分開發歷史課程的各種資源,利用歷史遺跡、遺址,以及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組織學生參觀,增強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為此,教師應有效地利用鄉土資源,運用適量的、具體的鄉土歷史來教學,不僅能為發展學生的愛好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由于地方史資源的直觀性以及地域的優勢,又為學生創設了較大的發展思維的空間。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多次嘗試用地方史來拓展學生的活動范圍,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下面以《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課的教學活動為例來說說自己的心得。
案例描述:
在新課導入部分,以南京市江北大廠區名字的來歷導入:
教師:同學們,我們南京江北有個地方叫“大廠”,那么“大廠”到底是不是廠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播放視頻短片《大廠不是廠》)。
教師:果然大廠有很多工廠企業。(課件展示:大廠區范旭東廣場的雕塑)
教師: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先生在大廠建立了全國第一家化工廠。那么近代實業家創辦企業、實業救國的道路怎么樣呢?我們今天來學習近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新課導入設計意圖:這樣的導入設計讓歷史穿越了時空的距離,讓干癟的過往變得觸手可及,拉近了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
講授新課時,關于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這部分內容,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按照學生各自的特長、興趣愛好,把他們分為四組:服飾組、美食組、建筑組和交通工具組。學生分別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來搜集反映近代南京社會生活變化的史料,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近代南京社會生活的變遷。
學生活動如下:學生通過PPT來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第一組學生介紹的是近代中國服飾的主要變化。他們展示的有中山裝、旗袍、民國明星照、近代老照片等。
第二組學生關注的是近代南京飲食方面的主要變化。他們展示的內容有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煙等。
第三組學生探究的是近代中國建筑方面的發展特色,尤其是南京老下關的一些近代建筑。老下關有著濃郁的近代風情,有很多近代建筑,如雙門樓賓館、江南水師學堂、南京市十二中道圣堂、靜海寺等。
第四組學生以南京為例,探究近代中國交通工具的變遷。他們介紹的有南京市內小火車、民航機場、南京公交車的發展情況等。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這樣的探究活動既聯系了現實生活,挖掘了本土資源,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因而消除了初中生與歷史的隔閡感、遙遠感、陌生感。
反思與策略:本節課是我參加本校“益智杯”賽課的一節課,所以做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這節課利用南京地方史進行探究性學習,將南京地方史融入到新課導入和每一部分的教學內容中。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活動,讓我有了以下思考:
1.恰當地運用地方史知識導入新課
聯系地方史進行導入,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習時的注意力和主動性。學生一看這些就在自己身邊,迅速積極投入到歷史學習中,無疑拉近了教材與生活的關系,引發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進一步了解家鄉歷史并對教科書做有效的補充
南京見證了近代中國的滄桑歷史,也見證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因此,南京的學生對于近代歷史并不陌生,尤其熟悉我們學校的約翰·馬吉圖書館及周邊的靜海寺、江南水師學堂等近代歷史遺址。但八年級的孩子多是處在感性認識的層面,對于歷史現象缺少更深一層的理性認識。另外,通過這一學期中國近代歷史的學習,學生對于我國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被動近代化的歷程有一定的認識,這也有助于進一步理解近代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利用地方史升華課堂內容,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達到“知情合一”。愛家鄉是愛祖國的一個起點,愛祖國的情感是從愛家鄉的情感中萌發并得以升華的。
3.利用地方歷史進行探究性學習,明白歷史的真諦。探究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興趣盎然,分工明確,上網查資料,實地考察并拍攝了很多照片。通過學生自主考察身邊的歷史,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和考證歷史的能力和素養,從而明白歷史是一門追求真實的學科。正如陳旭麓先生說的“率實是最有權威的發言人,歷史的權威就在此。”
4.由于時間緊促和客觀現實條件有限,只有部分學生參與到歷史資料的搜集中,也只有個別學生親自去尋訪和參觀近代歷史遺跡。以后要帶領更多學生親自去挖掘身邊的歷史,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2年1月.
[2]《浮想錄》,陳旭麓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