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桂林 陳晨 郭銘富
摘要:在不同歷史的階段,經濟周期理論作為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一直是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對國外不同學派有關經濟周期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在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對近年來中國有關經濟周期驅動因素的研究進行總結評述,以期對未來中國新常態時期新經濟周期的影響因素進行初步地識別和判斷,進而合理預測未來經濟周期的走向以及趨勢,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經濟周期;經濟波動;驅動因素
一、引言
經濟周期是指經濟體系運行中經濟繁榮與經濟衰退交替出現的一種周期性景象。在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中,有關經濟周期原因,經濟波動的驅動因素一直是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的重點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角度、運用多種方法,利用宏觀經濟數據,對傳統的經濟周期的測度、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以及國際經濟周期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但專門針對國內經濟波動的原因及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本文擬基于國外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對國內有關經濟周期更迭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行梳理,以期拓展中國研究經濟周期的新方向。
二、國外經濟周期的相關理論
經濟學各個主要流派的形成發展伴隨著經濟波動相關理論的成型和深化。1929 年至 1933 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的經濟大蕭條,讓推崇市場自由放任的古典經濟學派在危機面前無能無力,他們既無法從理論上解釋經濟危機形成的成因,也無法從政策上提供意見建議。凱恩斯主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他反駁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認為總需求和總供給只在特定的實物經濟體系才相等,而在引入貨幣的經濟體系中這一結論不成立。提出總需求管理的模型,強調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有效需求不足是大蕭條產生的根本原因。凱恩斯建立了一個新的政府干預的理論體系,認為要想緩解經濟蕭條,僅依靠市場的自動調節作用是遠遠不夠的,主張依靠政府的作用對經濟進行審時度勢的干預, 以此消除或抑制資本主義經濟波動的影響。
但是,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凱恩斯主義只對特定經濟大蕭條背景下的經濟做出反應,因此是一種特殊時代的產物,不能解釋一般的經濟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Hicks (1937) ,Samuelson(1989)兩位經濟學家將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結合起來,開創了新古典經濟學派。新古典經濟學派主要運用乘數-加速數理論對經濟周期進行解釋說明,該理論注重數學化的表達方法,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強調投資在經濟周期運行中的多倍擴張作用,解釋了經濟系統中一個小的因素變動便會引起整個經濟周期造成擾動的之一現象,是典型的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具體而言,該流派認為新技術的興起會促使投資增加,投資增加會通過乘數作用引起產出增加,產出的增加反過來又會通過加速數效應帶動投資的進一步增加,繼而又會引起收入進一步增加,如此循環往復,促使經濟不斷擴張,進入繁榮階段,但當經濟增長觸碰到資源環境所能夠承載的極限時,投資便會停止增長,擴張過程也因此停止,從而使經濟陷入周期的衰退階段。
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同時出現,人們對凱恩斯主義的看法也隨著改變。以 Friedman( 1962)為代表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也借此對主張相機抉擇型宏觀政策的凱恩斯主義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他們從外生因素入手,強調貨幣沖擊是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貨幣供應量的持續增加會促使經濟走向繁榮,反之,貨幣供應量的持續減少會引致經濟衰退。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Kydland 和 Prescott,1982)。該理論強調隨機的實際因素沖擊導致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從供給出發,認為大部分經濟波動是隨機性的技術沖擊導致的,屬于典型的外生沖擊理論。該理論認為技術的創新浪潮的出現起初會促使經濟高速發展,但之后技術創新的動力缺乏會使經濟逐步脫離繁榮,進入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
三、國內經濟周期影響因素研究文獻綜述
西方經濟學有關經濟周期的理論為我國研究經濟周期奠定了基礎,國內學術界主要從內外兩個角度進行探討經濟周期改變的驅動因素,大致形成了以下幾種觀點:
陳彥斌(2005)通過設定修正模型對盧卡斯有關政府的主要任務應該促進經濟增長可以忽視經濟穩定這樣的主張進行否定。陳昆亭,龔六堂(2004)綜合考察人力資本、內生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因素,通過構建中國三部門實際經濟周期(RBC)模型分析了考察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同時將其對經濟波動的貢獻率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發現,技術沖擊和政府支出沖擊對中國經濟波動有顯著影響。
畢振豫(2017)構建包含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的 DSGE 模型,對我國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對經濟波動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強度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供給沖擊是導致經濟波動的主要動力因素,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供給沖擊對經濟波動的貢獻率也隨之加大。歐陽志剛,彭放平(2018)分析了新常態下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二者對經濟長期趨勢變化和短期周期特征的影響。研究發現,雙輪驅動下,新常態經濟時期經濟處于下行階段,供給側因素在當前經濟下行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并提出政府在實施宏觀經濟政策時應該高度重視總供給管理政策的建議。
莊子罐,崔小勇等(2012),劉金全(2019)在構建DSGE模型的基礎上,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驅動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二部分的經濟總量的波動能被預期沖擊所解釋,預期沖擊是造成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周期波動最主要的來源。
干春暉等(2011),劉剛(2015)實證分析了產業結構變遷與宏觀經濟波動的相互關系。研究得出結論,我國產業結構的變遷是導致經濟波動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發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對我國經濟波動的影響強度和作用方向有顯著差異,產業結構高級化過程涉及到產業的更新換代更易造成經濟波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在經濟運行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穩定性,有時甚至可以起到抑制經濟波動的作用。研究還發現,不同產業類型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強度也不同,第三產業由于自身的穩定性會對經濟波動產生特殊作用,這種作用能的抑制經濟的波動。
劉達禹,劉金全,趙婷婷(2016)基于TVP-VAR模型,研究發現,世界經濟景氣變動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關系密切,但與我國經濟轉型的相關性較弱,對我國的影響僅具有短期效應;從政策調控有效性的角度來說,受成本約束的影響,廣義貨幣政策減緩經濟波動效果大打折扣,而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另一種手段作用較為明顯。
四、簡評
綜上所述,中外學者們采用多種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對經濟周期更迭進行研究,并對其背后的原因及影響因素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分析,研究成果比較豐富。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主要從需求、供給、貨幣等方面論述了經濟周期的成因。在20世紀70年代后經濟周期研究逐步納入了各種數學模型,也啟發了此后經濟研究中的數學工具的積極運用。近些年來,大部分研究者從多個角度采用多種模型和方法研究了經濟周期的影響因素,常用模型主要包括RCK、VAR、DSGE等,不僅考察投資、技術、需求供給端,政府政策,產業結構對經濟波動造成的影響,還從國際、世界觀點研究了我國經濟波動的原因及特征,為探究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識別和判斷中國新常態時期新經濟周期的類型,預測或適當調整未來中國經濟周期的走向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KEYNES,J. M. The General Theory of Money,Interest and Employment[M].New York: Harcourt,1936.
[2]Hicks J R. Mr. Keynes and the “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J]. Econometrica, 1937, Vol 5(2):147-159.
[3]Samuelson P A. Economics[M]. 13th Editions,New York: McGraw-Hill Inc.,1989.
[4]FRIEDMAN,M. and SCHWARTZ,A. J.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M].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08.
[5]Kydland F E,Prescott E C.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 [J]. Econometrica, 1982,50(6):1345-70.
[6]Lerner A P,Friedman M. A Program for Monetary Stabili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62,57(297):211.
[7]劉金全,范劍青.中國經濟周期的非對稱性和相關性研究[J].經濟研究,2001(05):28-37+94.
[8]黃賾琳.中國經濟周期特征與財政政策效應——一個基于三部門RBC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5(06):27-39.
[9]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46(05):4-16+31.
[10]丁紀崗.經濟周期理論發展脈絡與經典學說回顧[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06):105-106.
[11]宋清.經濟周期理論發展綜述與評析[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6):59-60.
[12]黃桂田, 趙留彥. 供給沖擊、需求沖擊與經濟周期效應——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分析[J].? 金融研究, 2010(6):1-16.
[13]歐陽志剛, 史煥平. 中國經濟增長與通脹的隨機沖擊效應[J]. 經濟研究,2010(7):68-
[14]莊子罐,崔小勇,龔六堂,鄒恒甫.預期與經濟波動——預期沖擊是驅動中國經濟波動的主要力量嗎?[J].經濟研究,2012,47(06):46-59.
[15]劉剛. 我國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D].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
[16]劉達禹,劉金全,趙婷婷.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宏觀調控——基于世界經濟景氣變動的經驗分析[J].經濟學家,2016(10):13-21.
[17]畢振豫. 我國經濟波動的驅動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7.
[18]仝冰.混頻數據、投資沖擊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J].經濟研究,2017,52(06):60-76.
[19]劉金全,劉子玉.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周期更迭與驅動因素轉換研究——兼論新周期的形成與識別[J].經濟學家,2019(05):35-46.
[20]劉金全. 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驅動因素及其階段性特征研究[C]. .吉林大學數量經濟優秀成果匯編(2018年卷).: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2019:393-402.
[21]陳昆亭,龔六堂.中國經濟增長的周期與波動的研究——引入人力資本后的RBC模型[J].經濟學(季刊),2004(03):803-818.
[22]李浩,胡永剛,馬知遙.國際貿易與中國的實際經濟周期——基于封閉與開放經濟的RBC模型比較分析[J].經濟研究,2007(05):17-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