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玉
摘要:在特殊歷史語境下創作出的《在懸崖上》,于大時代話語背景規范下,述說生命個體情感“背叛”的波折。主人公在裂縫中的抉擇萌發著超越時代和個性突圍的嘗試。本文將從社會大背景出發,結合文本細讀的方式對該小說有一個全新的把握。
關鍵詞:《在懸崖上》;潛在主題;政治隱喻;個性自由
有學者曾表示,小說中的情愛觀會體現出其特定時代的歷史特性,從而映照出民族心理等因素,這對關照整個社會的發展是有價值的。[1]而《在懸崖上》作為處在當時極左文學思潮影響下不久“百花齊放”時期中的作品,其中大膽的“情愛”題材輔之以“婚外戀”的題材具有獵奇性,雖然極力秉持著主人公最終“浪子回頭”的主流意識形態,但文本內在關于情與理、個體與群體的復雜的關系,正凸顯著人性的光輝和關于個性自由的突破嘗試。
一、二次“背叛”下的覺醒與叛逃
“婚外戀”作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揭開背離社會傳統道德和價值觀的的行為表象,其背后更多的是賦予了政治性的隱喻內涵,以此完成權力話語對離經叛道者的規訓的目的。[2] 雖然鄧友梅在《致讀者和批評家》中曾明確表示讀者要以此為鑒,不效仿男主人公的行為,但我們可以依舊可以結合社會背景,從主人公身處理性倫理審判之下的豐富復雜的情感體驗看到自我覺醒的暗流涌動。從故事情節整體把握,可以著眼于兩種“背叛”探析。
第一次是對婚姻的背叛,面向的“青年們的領導人”般的妻子。二人的結合契機便是建立在政治性的倫理認同基礎之上,具有高度理性化色彩,如文中作為第一敘述人稱的“我”曾未想到能和妻子產生婚姻,因為他的妻子在意識上比他高一層,從這里我們可以探視出理性政治色彩的時代縮影。而妻子身上如的“母性的光輝”,更加符合特定歷史時期下傳統的“賢妻良母型”女性審美標準。和現代社會的戀愛到婚姻中的互助關系不同,妻子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監管者,日久必會產生矛盾。而隨著故事的流動開展,充滿感性色彩的熱烈張揚的加麗亞出現后,使得“我”源自人性深處的情感欲求被喚醒。進而在“我”的人稱敘述視角下“我”的情感背叛了妻子的代表的理性婚姻狀態,反而追求感性世界的“加利亞”。
第二次“背叛”是對愛情的背叛。事實上,“我”并非一個徹底的“情感主義者”,在理性層面仍然是認同主流話語所規定的婚姻倫理的。[3]和加利亞共度的愛情時光雖然快樂但行為作風卻刻印上“小資產階級”情調的帽子,受到世俗社會的一系列排斥:工作上圖紙設計的風格問題而未被采納、私生活上領導關于生活作風問題的“談話”……而從創作本體思考,雖處在“百花齊放”的文學寬松時期,但極左文學思潮的余浪猶存,主人公的抉擇其實已經清晰明確。這種“浪子回頭”般的情感叛逃也讓自我隱喻的突圍結果得以呈現,即是一種消極的回避。
二、筆墨柔軟的“第三者”
加利亞的時尚感在設計院是備受矚目的,贏得許多小伙子們的青睞。當然,這種“備受矚目的”另一方面就是被階級所批判。但可以看到小說中的她卻不甚在意、一直在不懈地追尋著自我。在她的內心獨語中:“在咱們這兒做人真難,尤其是姑娘!”,類似的話隨處可見。這就很好映射了加利亞思想的前衛性。因為這般言語放置在當下是是毫無詬病的。行為上也可以看到她沒有過分停留于別人的評論放棄原本追求自己的生活,打打鬧鬧如舊。追求無所約束的自由折射了個體意識和態度在作家的筆下暗流涌動。作者對于加利亞的描述筆調也格外溫婉,作者筆下的加麗亞的外貌美壓倒了內心的丑。[4]這些層面上都可以看出個體意識的艱難浮隱。
韋恩·布斯指出,可靠敘事者和不可靠敘事者的劃分標準為創作的意旨是否與作品的思想規范一致。[5]而本小說小說采取了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據韋恩的觀點來看,我”的敘述可能與作者隱含的思想規范存在一定距離。如雖然故事最后“我”說加利亞是個狠毒的人,對她懷有遺憾不滿的情緒,但其實過程中加麗亞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妻子的存在以及他們的兄妹關系,“調情”事實上根本不存在,可以說只是受到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影響了而已。由此,并不能一概而論只憑敘述者“我”的言語論調去調整對加利亞的認識,反而應跳出敘事視角的局限,從旁觀者的角度傾聽“我”的回憶敘述進而
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作家在創作時的顯在主題是由社會歷史大環境決定的,故無法脫離社會語境書寫表意,而讀者可以透過文本堅硬的外殼,從縫隙與敘事策略看到流露出的個性自由主體抒發意愿,這也進而構成小說的潛在主題,使得個性與自由意識在表象下艱難突圍。
參考文獻
[1]周志雄.中國當代情愛小說敘事研究[ M].濟南:齊
魯書社,2006.
[2] 葉永勝.婚外戀的政治隱喻與敘事倫理——《在懸崖上》新讀解[J].東方論壇,2011(06):83-86+101.
[3] 趙磊.情感:一種歷史的記憶——《在懸崖上》解讀[J].語文學刊,2005(05):41-42.
[4]李利霞,李琪.“百花時代”情愛小說綻放出的超時音符——以《紅豆》、《在懸崖上》、《美麗》為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8(06):66-69.
[5][美]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