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君
摘要:紐曼通過《大學的理念》傳遞了其以知識自身作為目的的知識觀,此知識觀體現了一種純粹且自然的學習理念,其實現方式可通過四大邏輯步驟:精神信仰是基礎,思維體系是保證,思考訓練是關鍵,現實回報是結果。本文還結合當代社會問題進行思考。
關鍵詞:《大學的理念》;紐曼;知識觀
約翰·亨利·紐曼是19世紀自由教育的倡導者和捍衛者,其代表作《大學的理念》集中體現了他對大學之道的理解,對當今高等教育界仍具有重大意義。本文旨在從他提倡的以知識自身為目的知識觀入手試圖明晰實現這種知識觀的方法論步驟及其現實價值。
《大學的理念》并不是紐曼專門撰寫的教育學著作而是由其眾多關于大學教育相關的演講稿合成的。紐曼當時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的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時期,傳統的大學教育模式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浪潮。在此背景之下,傳統的英式教育受到嚴重的質疑,隨即出現了新大學運動、功利主義和科學主義等。紐曼在這種多派林立,思想空前活躍的社會背景之下,以都柏林天主教大學校長的身份理性而客觀的為新時代的大學改革指出了一條相對光明的道路。他一生都在極力倡導自由教育思想,其自由教育的新穎之處在于他將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的銜接,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銜接,突出了大學自由教育的實用性特征。可以說,紐曼的關于自由教育的思想對于協調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在人類教育實踐中的沖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紐曼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知識的完整性與普遍性,本文在探究他的知識觀的同時,結合中國當代教育問題提出一些思考。
知識觀即對于知識的觀念。它是人們對知識的基本看法、見解與信念,是人們對知識本質、來源、范圍、標準、價值等的種種假設,是人們關于知識問題的總體認識和基本觀點。知識觀不同于知識本身,它是對知識的知識,是認知能力與反思調節能力等的綜合,是一種動態且良性的循環機制,能幫助人們較為高效的獲得知識。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提倡的新的知識觀“把促進人的發展作為構建新知識觀的主要價值取向”,“明確知識的多種類型和多種屬性”以及“全面把握知識的價值”同紐曼所倡導的知識觀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紐曼首先站在人的發展本身實施教育,認為當人在一種包容性的知識體系下通過反思和訓練真正得到發展后就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也就能養成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從而自然而然得到現實回報。本文通過《大學的理念》提煉出紐曼的知識觀是一套良性且具有邏輯性的框架體系,即:精神信仰是基礎,思維體系是保證,思考訓練是關鍵,現實回報是結果。
一、精神信仰是基礎
實現知識本身為目的的知識觀首先要有堅定的信仰基礎。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筆者強調的信仰可以不是指宗教信仰,這個信仰是相信和仰慕之心,對象可以是自然界任何人、事、物,只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從其本身收獲內心的平靜和心安即可。紐曼作為神學家,在演講中多次提到神學,其重視神學思想也就不言而喻了。他提到“宗教教義乃是知識”,“沒有神學的大學教育是不符合理性的”,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過于偏重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精神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理性的行為,知識應該百家爭鳴,包羅萬象,從一開始就將知識割裂,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就如同基礎不牢靠的“危房”。結合中國的國情,可將他所提倡的神學教育看成是信念或者信仰教育,只有“相信”這種精神的存在,才能以一顆堅韌且虔誠的心去面對生活和迎接學習。人的生命長河本生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如果沒有信仰,很難堅持下去,也只有在這種信仰的驅動下,人們才能披荊斬棘,一次次的跌倒又爬起,最終收獲“回報”。紐曼提到“我始終堅信,如果一個人不能比他現在所夢想的更進一步,走得更遠,他就不能真正開始全面地掌握并講授有關智慧的造物主的教義。”這里的“夢想”就是心中的信仰,這個信仰就是前提和基礎。古希臘的智者曾說過人的肉體和靈魂的選擇通常是相背離的,所以當人們遇到問題時候,身體的本能總是感性的想要逃離和回避,而靈魂總是會理性的指引自己向著真善美前進。信仰是幫助人們在困難中保持清醒,緊緊的拉住靈魂不至于讓其脫離自己。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最終只會淪為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由此可見,虔誠的信仰是前提,它能讓人沉下心來,從容的應對種種考驗,讓奮力拼搏想要接近真理的靈魂不再孤單,有了更多的支撐。
結合當下進行分析。中國的當代社會有太多的人沒有信仰,因此沒有敬畏之心,可以為了一己私利做出沒有底線的事情。也正是因為沒有信仰,一些人過得混沌又空虛,終日渾渾噩噩,沒有方向;因為沒有信仰,一些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因為沒有信仰,一些人在獲得足夠的外部收獲后,失去動力,困惑人生的意義。以信仰為基礎的知識觀需要人們找到自己的心靈歸宿,人一旦找到心靈的歸宿,在遇到困苦之后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走入歧途;獲得成功后不至于找不到人生意義,墜入恐慌。在中國,人們所熟知的類似信仰的教育有:圖騰、諸子百家思想、理學、佛玄道教等,這些隱性教育讓人們對真善美有追求但不夠系統,沒有將其扎根于生命,所以不能說成功。其實真正的信仰教育要從小抓起,家長和老師要傳遞一種萬物皆有靈性的觀念,讓孩子從小學會敬畏世間萬物,用心感受萬物,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出來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
二、思維體系是保證
其次,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哲學思維框架和體系,這種思維體系形成的標志是人們具有某一學科的扎實的理論基礎,即有深度;同時還能將此學科的知識和其他各學科聯系起來,即有廣度。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重視的是知識的吸收和獲得,還沒有跳出所學知識本身,獲得批判和創造能力。紐曼著重強調了“神學是知識的一個分支”,“神學對其他知識分支的關系”和“其他知識分支對神學的關系”,旨在分析知識的整體性與各知識分支之間的聯系,力圖闡述思維體系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接著,紐曼提到的受益終身的心智習慣特點有“自由、公平、冷靜、溫和和智慧”,這些習慣的養成是靠理解知識的輪廓來獲得,這種知識輪廓就是上述的延伸,即將萬物看成一個整體,知識本身沒有界限,而真正的知識輪廓的習得需要以一種承認知識完全能夠成為它自身的目的這個觀點為前提來構建的,一旦承認了這個前提就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種真實又不可否認的美好的內心感受,他提到“這種感受足以補償我們在追求知識過程中所作的大量的思考以及補償在到達它的途中所付出的大量的辛苦。”這是以一種純粹的,極其健康的狀態來體驗知識所帶來的樂趣,可能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常人看到的是枯燥與苦難,而具有自身思維體系的人在此期間,感受到的卻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平靜與幸福。
結合當前的問題來看。許多人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只是習慣性的接收,沒有思考過所學知識背后的意義和聯系,缺少框架和體系思維,所以學習效率低下,抓不住核心。走向社會之后面對復雜多變的問題更是手足無措,找不到方向。由此可見,扎實的思維體系是人們妥善處理問題,完滿生活必不可少的步驟之一。紐曼在以知識本身為目的的知識觀的前提下,提倡人們培養自身的哲學思維,這種思維的養成要進行系統的訓練,且最好從小開始養成。就當代中國而言,可以在中學和大學開設哲學必修課程,讓人們盡早接觸哲學,培養聯系萬物的整體性知識觀,體驗人腦思維的藝術。
三、思考訓練是關鍵
再次,要時常進行反思和批判的思考訓練。反思和批判使人更加理性,獲得智慧,同時在理性的思考過程中自我不斷更新,不斷的超越人本身,越來越接近真理。此階段人們已經可以跳出所學知識本身,對所接觸的知識有辨別和推理能力,不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主動的“吸納”,能夠清晰判斷優劣,獲得創造性。文中提到“倘若一種事物能夠經受得起同每一件別的事物的分離而仍然能夠在生活中持續下去,那么,它必定在自身之中就有著一種生命力。在這樣一些追求并不產生任何東西而又在不同的時代都能維持自己的地位,盡管它們并未證明自身有用,它們卻被認為是可取的,這樣它們必然在自身之中有著充分的目的,而不論這種目的到頭來是些什么。”文中提到的這種能同每一件別的事物分離的能力,是我們應該追逐的,也是經過長期的思考訓練才能獲得的,這種思考訓練可以稱為博雅教育,而這種博雅本身是一種心智的操練,理性的操練,思考的操練。這種思考訓練的結果是獲得這樣一種能力“有這樣一種知識,盡管不產生任何東西卻十分值得向往,因為它自身就是一種財富,就是對多年辛苦的一種充分的報償,這個結論正是“博雅”一詞和“哲學”一詞已經指明了的。”在這種操練的過程中應該獲得一種推理能力,這種推理能力是理性的人才能擁有的,同時理性讓這種推理能力更加完備,紐曼提到“當我說到知識的時候,我指的是某種理智的東西,它把握了它通過感官而知覺到的東西,它對事物采取了一種觀點,它看見的遠比感官所傳達的更多,它在看見的時候就對看見的東西進推理,它對看見的東西賦予了一種觀念。它表達自身不是僅僅靠說出來而是靠一種推理。”在筆者看來,紐曼所提倡的理性的推理能力和杜威所提倡的以能夠預見未來為教育目的的能力殊途同歸。
結合當下問題進行思考。在當今中國,不得不承認人們創新能力的缺乏,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人們反思和批判能力的不足。這種理性能力的獲得需要人們不斷的超越自己,不斷的與當前的自己抗爭,在每一個“新我”的誕生之前,要經歷無數次的糾結與痛苦,否定自身的不足。緩解創新不足的現象首先可以從學校的課程開設入手,不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課程體系應該更加完備,將經驗上升到原理,再將原理落實到實踐,最后再將實踐回歸原理;其次要求教師和家長適當的熏陶和引導孩子,不打壓,不扼殺,讓他們有節制的“自由”成長。
四、現實回報是結果
最后,以知識本身為目的的結果就是自然而然能獲得常人眼中的回報,這種回報可能是金錢,也可能是好的工作崗位或者社會地位等。紐曼如此描述這種回報“有這樣一種知識,盡管不產生任何東西卻十分值得向往,因為它自身就是一種財富,就是對多年辛苦的一種充分的報償。”基于此可以這樣理解:當一個理性的人有了堅定且虔誠的精神信仰,扎實的知識體系,同時不斷進行思考訓練,就相當于一棵大樹,信仰是根基,知識體系是樹干和枝干,思考訓練是肥料和水分,只要生長在適宜的環境當中,自然能長出豐碩的果實,而這個果實只是這棵樹應得的回報,它沒有迫切的想要看到他們,可他們自然就生長出來了,鮮嫩多汁。文中提到:“所有的知識,其培養要么是為著世俗的目的,要么是為著永恒的目的”抱著一種獲得永恒目的的心態去看待知識,世俗目的自然就能獲得,因為在此過程中,一個人能夠變得更加理性、智慧,大度,從容且沉得住氣,這樣的人無論在哪一種社會形態中都能保全自己,收獲內心向往的生活。由此一來,紐曼將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地銜接起來,將人的自我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銜接起來,看似無用的知識收獲最有用的回報,而這個回報不僅體現于“內在”還反映于“外在”。
反觀當代的社會問題,有太多人迫切的想要獲得身份地位錢財等,忽略這些現實的外在回報需要通過自己的沉浸和修煉才能收獲,不能急躁,也不能抄近道。以投機的方式獲得現實回報的人,終究是走不遠的,因為他們的真正能力不足以支撐其外在所得,如果沒有意識并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總有一天會回到原點。但當一個人經歷了以上四個階段的歷練,最終獲得現實回報之后,不會有任何的浮躁和不安,因為這些回報都是應得的,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同時因為已經將這種思維習慣融入血液,他還能幫助周圍的人、事、物蒸蒸日上,因為好的東西,是能產生出好的東西的。
眾所周知,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完美無瑕,紐曼所提倡的知識觀也有其不足之處:過于偏愛和側重人文知識,沒有將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一視同仁;這種非功利性傾向的知識觀具有太強的主觀色彩,實施的難度較高,不好把控其成效等。但其核心理念值得推崇,他提倡人們應該腳踏實地,用一種虔誠的信仰去體驗生活,形成扎實的思維體系,不斷的反思與超越,過濾外界世俗無用的聲音,克服人性中的弱點,日積月累,即成無用之大用。引用紐曼的一句話:我們要到達天堂,也可以靠利用這個世界,盡管這個世界必然會逝去;我們要完善自己的天性,不是靠取消它,而是靠給它增添某種超過天性的東西,并把它引向高于它自身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念》[M].高師寧,何克勇,何可人,何光滬,譯.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3.
[2]吳式穎.《外國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潘洪建.知識觀的概念、特征及教育學意義[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4):1-5.
[4]王曉華.紐曼自由教育思想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4):62-68.
[5]廖哲勛.構建新的知識觀,深化課程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6(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