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沙
摘要: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對有效引導其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緊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嘗試從政府,學校、大學生這三個層面探究如何進行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培育。該研究對于分析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規范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培育
一、引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必須完善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大學生作為最為活躍和最具有生氣的一股力量,在國家的政治參與中起著前瞻性的作用,而互聯網的發展則為大學生進行政治參與提供了平臺。但是如何才能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呢?就要從政治行為的心理驅動力,即政治參與動機著手進行探究。
二、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學生個人需要,價值理念、思想信仰等也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發展態勢,這些新情況折射到這一群體中,使得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呈現出一系列問題。
第一表現為理性動機與非理性動機共存。當代大學生主流價值觀與黨的執政理念是內在契合的,表現出了網絡政治參與的理性特征。但是非理性網絡政治參與也伴隨而生,郎立君指出, 大學生非理性網絡政治參與主要表現為大學生無所適從的非理性參與、情緒性的偏激參與、兩極化的非適度參與。[1]大學生往往具有強烈的正義感,面對社會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他們最直觀的感受即是公平感的缺失和自我權利的不受尊重,大學生們迫切要捍衛社會公義,而網絡的發展則為他們進行政治表達提供了相對自由的平臺,他們基于這種盲目的“英雄”守衛正義的觀念激情發言,甚至在意見領袖的帶領下進行聲討。而由于互聯網本身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得一部分人躲在鍵盤后面將網絡政治參與作為表達自身對社會不滿的方式,其言論表現為宣泄情緒、批評指責、無理謾罵和相互攻擊。這種缺乏理性思考的動機將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們對政治信息的判斷,進而在該情況牽引下造成政治逾軌, 影響其政治參與行為。[2]
第二表現為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良莠不齊。主要表現為參與動機不統一、不明確、不純粹。相關實證研究發現,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呈現多元化,但同時也反映出一系列問題:在網絡政治參與中只有一部分的大學生更多是基于社會責任感進行政治參與行為,對政治建設懷有極大的使命感,他們渴望借助網絡這一平臺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利以及履行自己的政治義務;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是基于個人權益考慮,主要表現為對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考慮;此外還有一部分大學生跟風、隨大流, 出于玩玩的心態進行網絡政治參與,這是典型的從眾動機;[3]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由于政治理論知識的匱乏和政治參與感的缺失,對于政治參與呈現一種冷漠的態度,甚至是一種看熱鬧的心態。大學生還處于青年成長時期,自身政治理論知識還不夠完備,政治興趣乏陳,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使得大學生網絡政治政治參與動機呈現如此良莠不齊的狀態。
第三表現為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功利化和現實化傾向明顯。參與主體參與政治的目的是為了現實的、眼前的個人利益,而不是把政治參與當作自己的權利和義務。[4]擁有正確的參與動機是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基石,動機正確的網絡政治參與才能體現我國民主政治的主題,才能提高大學生參政議政能力。但是回顧諸位學者的研究,發現一提及政治參與動機,更多的是強調利益動機。張濤,楊麗指出,大學生的政治動機越強,越更傾向于進行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其政治參與動機屬于利益型和信念型并存, 他們是否進行政治參與與個人利益關聯較大。[5]張鋌通過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動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功利化的傾向。[6]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都是基于個人利益考慮進行政治參與,而不是將國家社會發展,人民幸福作為參與政治的首要出發點。另外,目前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受“娛樂至死”的輿論導向影響,有些同學基于追求閱讀量、關注量、粉絲數等功利性動機無視信息正確性而進行負面的參與行為。如此功利傾向的政治參與動機會阻礙大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
三、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問題的原因探析
造成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從政府,高校和大學生自身這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是政府層面的歸因——政府行政職能存在一定的“失聲”,主要表現在政府對網絡的立法較為乏力滯后和監管力度較為疲軟。習近平同志多次表示,網信事業的發展,必須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7]但是就現階段整個網絡法律政策發展進程而言,我國的網絡立法執法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法律所要求的穩定屬性與網絡的高速度發展趨勢的矛盾客觀存在著,導致網絡相關的法律政策與網絡科學技術發展速度難以同步。[8]新時代環境下,網絡空間信息呈爆炸式發展勢頭,其中也不乏良莠不齊的網絡息充斥眼球,導致這一現象的社會層面原因之一在于政府對于網絡的監管力度疲軟,在網絡空間監管過程中缺乏公信力,這給了網絡中不良信息傳播者錯誤的心理安慰,認為網絡空間中話語權不受監管和控制,沒有行政力量和規章制度的約束,不法分子更加變本加厲地把網絡空間視為釋放自我、為所欲為的渠道。自控力不強的大學生極易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中萌生不理性的政治動機,繼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二是學校層面的歸因——高校政治教育職能存在一定的“失職”,主要表現在教育內容不夠完善、相關課程設置不理想、師資匱乏、教育工作者意識薄弱等方面。目前的高校政治教育不能推動理論教育主渠道與日常實踐教學管理主陣地的融合,教育內容千篇一律,無法完全滿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大學生情感和意志的培育目的,培育效果亦不理想。另外,高校在政治教育的相關課程設置上忽視對學生情感體驗與表達的培育,培育的核心板塊依然脫離不了灌輸式的理論說教模式,在培育過程中忽視了師生間的感性互動,教學內容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無法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對真善美的信仰,使學生缺乏主動的學習需求。其次,高校未充分重視大學生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培育領域中投入的師資和教學資源遠遠達不到大學生的現實受教育需求。最后,高校總體上缺乏專職的政治參與培育的教學教師和研究隊伍,存在對網絡媒體、網站、宣傳渠道了解不夠、使用不當的情況。[9]在培育落地環節的不足使得大學生更多是敷衍面對,政治教育課程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發揮政治參與教育的重要引領作用。
三是大學生自我層面的歸因——自我修養培育存在一定的“失蹤”,表現為大學生自我素質教育意識淡薄。大學生作為政治參與動機的主體,其個人政治素養的提升將直接影響政治動機。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德才兼備的人才,但是一些大學生只注重才能的提升,而忽視個人素養的提高。在當今高校中,一些大學生錯誤的將我行我素作為自我個性,執著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忽視他人及集體利益,導致集體觀念淡薄。[10]還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在享樂主義人生觀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只知享受,不愿實干苦干,更不愿參與到國家建設中來。個人主義以及享樂主義在大學生中的存在極大削弱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個人理想信念,導致大學生政治參與動機呈現功利性。
四、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培育舉措
導致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出現問題是來自多方面的原因,因而加強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動機培養、規范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進而落實網絡政治參與行為,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完善網絡立法建設與監管機制,在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培育頂層設計中有所作為。第一,對于大學生網絡立法而言,要推行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實名制。對網絡上熱門政治話題及敏感政治事件,所有參與評論、表達訴求、留言、討論的互聯網產品平臺必須采取實名一鍵登錄的原則,不實名注冊不開通參與評論互動功能;政府要聯合公安部門、高校網絡中心、以及學校周邊網吧積極實行上網實名制,在每位同學進入政治話題討論板塊時,系統要自動彈出“您己實名上網,請文明合法用語”之類提示窗口,警示大學生在網絡政治參與中要謹言慎行;對在網絡發布不文明、過激、極端、影響社會安定以及其他不允許的言論或行為的學生要及時給予批評教育,警示他們文明合法上網參政議政。第二是政府要進一步完善網絡監管體系。在各個高校及熱門平臺建立專門的網警監管機制,每天及時巡查,對不良信息要及時刪除并對當事人給予警告;設立一建舉報功能,盡可能的發動群眾力量,引導大眾共同參與到網絡監管工作中來。[11]通過肅清網絡政治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動機。
其次,發揮高校的主陣地優勢,不失時機地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教育,為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培育提供開闊平臺和有利環境。在政治參與動機培育中大力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首先,教育者要不斷完善更新政治教育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統與時代相結合,使課堂更立體,更生動,更形象,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激發大學生的政治興趣。同時還要不斷提高教育者的網絡政治技能,進而給予學生更專業的培育。此外還要多多關注、關心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通過網絡在線交流談心讓“問題學生”感受到信任與安全感,通過身邊正面典型進行榜樣教育,不斷傳遞正能量,充分利用網絡更好地做好學生工作,擔負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方法上應該注重疏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遵循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減少禁令性的措施。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政治觀,理性正確對待社會問題,提高他們獨立思考能力,通過言傳身教努力端正他們的網絡政治參與動機。[12]最后,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意識教育,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做到政治認知與政治行為合一,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國家政治文明建設中來。
最后,大學生自身應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起自我教育作用。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及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社會上各種不良價值觀正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心智及品德,加之網絡政治參與中存在許多影響不好的社會問題,有的大學生出現了政治信仰模糊、政治態度冷漠、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因此,具備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前提條件。首先,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對言行的改變,規范自身不文明行為及錯誤價值觀,努力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困惑和迷茫時應主動尋求心理疏導;其次,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各種政治事件活動,通過技能學習、志愿者活動、辯論賽等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后,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個人如果缺乏道德自律, 其政治參與行為極有可能面臨失范狀態。因此要加強自律,遠離不良信息誤導,對一些性質較為惡劣的言論及行為要及時舉報。在理論與實踐中培養自己的政治能力,規范政治參與動機進而落實政治參與行為。
五、結語
規范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動機對于落實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具有積極的作用, 因此從政府,學校以及大學生這三個方面共同著手采取有效的措施, 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正向功能, 推動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朝向良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郎君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非理性及其引導[J].科技視界,2012(31):24+30.
[2]漆光鴻,王劍英,楊志強.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內容、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對七個中文論壇相關資料的文本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10):56-61+84.
[3]陸士楨,鄭玲,王麗英.對當代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理論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07):29-33+14.
[4]王琳. 轉型期公民政治心理對政治參與的影響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5] 張濤,楊麗.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影響因素分析——以云、桂、黔三省區部分高校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1):59-68.
[6] 張鋌.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5(08):10-13.
[7]《保密工作》編輯部.引領網信事業發展的思想指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J].保密工作,2018, 12: 4-5.
[8] 賀衛方.網絡法律評論[J].網絡法律評論,2016, 01: 296.
[9] 林藝琳.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9.
[10] 黃火明.論面向社會視角下的高校大學生個人素質擴展規劃[J].科技信息,2010(20):64-65.
[11] 喬陶然. 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海南大學,2017.
[12] 肖凱.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