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胡自強 郭浩
摘要:大學生是一個很重要的群體,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可以說,大學生能夠影響國家的發展,所以大學生的狀態總是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尤其是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現狀,本文從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著手,分析影響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并且提出應對方案。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
1主觀幸福感的概述
主觀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估[1]。很多學者認為主觀幸福感由情感平衡和生活滿意度兩部分組成,情感平衡中有兩個維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但是這兩個維度并沒有聯系,是兩個獨立的變量。生活滿意度就是對個人對生活的一個綜合判斷,生活滿意度是獨立于積極情感和小雞情感之外的一個認知因素,是更有效的衡量主觀幸福感的指標[2]。主觀幸福感有三個特點:(1)主觀性,是以評價者內定的標準而非他人標準來評估;(2)穩定性,是主要測量長期而非短期情感反映和生活滿意度,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3)整體性,是綜合評價,包括對情感反應的評估和認知判斷[2]。
2大學中主觀幸福感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所以無論在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上,大學生都能得到滿足,以此來看,大學生應該是感到幸福的。但是,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少學者對大學生主觀主觀幸福感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此外,學者還發現我國大學生雖然能感受到主觀幸福感,但是感受到得并不強烈,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水平還是處于中下游。
3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3.1性格因素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外向,所以在看待一些問題時,不同性格特征的人有不一樣的看法,內向的人大多看到的都是消極的,不高興的一面,外向性格特征的人看到的就是積極的,樂觀的一面,那這些事情會影響大學生的情感平衡,進而影響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水平。
3.2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也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大因素,大學和高中不太一樣,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并且,在大學不僅僅是學習,還要處理一些人際關系,當大學生不能很好處理人際關系時,在群體中受到歧視,積極情感會減少,消極情感大大增加,如果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的非常好,那么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就會增加,消極情感減少。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好壞會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水平的。
3.3經濟因素
如今,我國的經濟正在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同時,貧富的差距也漸漸拉大,在大學,同一寢室同學的生活水平就會有很大的差別,有研究表明,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明顯低于經濟條件好的大學生[3]。有學者在這研究上發現了不一樣的結論,經濟條件非常不好的大學生在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以后,經濟因素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影響就很變的很小。但總體來說,經濟因素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3.4環境因素
不一樣的環境造就不一樣的人,長期在某種環境中生活的人,漸漸會形成與其所處環境相適應的觀念。長期處在一個積極樂觀的環境中,那自身也會慢慢變的積極樂觀,反之,長期處在消極環境中,就會變得消極起來。所以在對主觀幸福感進行調查時,環境因素是不能缺少的一點。
4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策略
4.1樹立積極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個人的世界觀對自身的有很大的影響,好的世界觀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全面的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能夠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真、善、美,增強我們的生活積極性。價值觀可以使大學生更加的重視對自身價值的實現,在提高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可以提升本身的自尊和自信,這會使大學生產生主觀幸福感。
4.2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
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性格還沒有完全定型,對于性格沒有完全定性的的大學生來說,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培養一個良好的性格特點。好的性格特點不僅可以提高積極情感的抗壓性,而且還可以降低消極情感的敏感度。除此之外,良好的性格還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甚至還能夠幫助大學生自身目標的實現。
4.3學校方面
學校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以此來滿足大學生的各種心理需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增加了校園樂趣,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另外要建立積極向上的班級,在大學里,班級是大學生活動的重要群體,一個積極向上的班級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的主觀幸福感。
4.4社會方面
在某些問題上,專家的觀點和態度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所以專家可以深入學校,去做一些積極的引導幫助,幫助大學生對一些社會熱點進行理性的分析。以此來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情感,并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5結語
大學生不僅是主要的社會群體,還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未來社會的幸福感相掛鉤,分析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原因,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主觀幸福感水平,從而提高了未來社會的主觀幸福感水平。
參考文獻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o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2]方俊超,鄭迪,職心樂,謝娟.天津市大學生總體幸福感與人格特征的分布及其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6):916-920.
[3]佟月華.低收入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主觀幸福感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4):294-295.
作者簡介:李波(1998.03-),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河南省永城市,單位:河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在讀本科生;胡自強(1997.12-),性別:男,民族:漢,貫籍:河南省永城市,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讀本科生;郭浩(2001.08-),性別:男,民族:漢,貫籍:河南省鶴壁市,單位:河南理工大學物電學院,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