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世婧 屈思怡
摘要: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于社交軟件的依賴感不斷增強引起了“群體性孤獨”現象,這種現象在“00”后大學生中表現明顯,其背后折射出“00”后大學生的現實交往焦慮、社交媒體依賴等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社交網絡;群體性孤獨;大學生
1群體性孤獨的內涵與特征
“群體性孤獨”這個概念最早來源于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的《群體性孤獨》一書。雪莉在書中沒有明確定義群體性孤獨,所以經過研究,本篇文章將群體性孤獨定義為:信息技術時代,人們因過度依賴虛擬社交技術、沉迷虛擬社交而忽視現實交往,由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差異與矛盾產生的孤獨性心理。其具有虛擬性、技術依賴性等特征。
1.1“00”后大學生社交行為分析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00”后大學生的社交行為,我們采取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江蘇大學的195名“00”后大學生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了解到“00”后大學生的社交現狀。
1.2“00”后大學生的社交現狀
根據調查顯示,即使近70%的“00”后大學生表示自己更喜歡現實中的交往,但是由于社交軟件的便捷性,絕大部分“00”后大學生將微信或QQ等社交軟件作為與他人交流的首選社交方式。無論是朋友聚會,還是和家人在一起,很多“00”后大學生依然使用社交軟件進行交往。
2“00”后大學生的社交特征
2.1依賴社交網絡
在本次調查的樣本中,近半的“00”后大學生每天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超過6小時,有81.54%的“00”后大學生表示經常使用社交媒體。即使與家人朋友在一起時,也有近半的“00”后大學生會經常上網。如果停止使用社交媒體,49.23%的“00”后大學生表示自己可以接受短時間不適用,而7.18%的“00”后大學生完全不能接受不使用社交媒體。由此可見,“00”后大學生群體對網絡社交依賴性強。
2.2現實交流較少
調查結果顯示,“00”后大學生通過微信或QQ等社交媒體與他人交流的交流方式使用頻率最高。但是面對面交流的交流方式使用頻率較低,選擇不常聊天但會關注其空間或朋友圈的交流方式使用頻率最低。可見,比起現實交往“00”后大學生更傾向在社交網絡上與人交流。
2.3比較渴望得到他人關注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00”后大學生會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動態,只有極少數的“00”后大學生不會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動態。對于發布完動態后,78.97%的“00”后大學生表示渴望得到他人的瀏覽、點贊與回復。從心理層面來說,這是對自我心理需求的一種滿足。
3“00”后大學生群體性孤獨的成因
3.1扮演自己
每個人渴望被關注、被需要,但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從現實的人際交往中獲得歸屬感。社交媒體的虛擬性使使用者可以通過不斷地選擇、編輯、修改,為自己貼上不同的標簽,從而呈現出自己希望呈現的形象,這樣的交往方式給了使用者安全感、滿足感、依賴感。但在這種“角色扮演式”的交往中,交往活動中共同的情感體驗較低,無法做到與現實交往中同樣的情感交流。而且,使用者并沒有在現實中做出改變,網絡形象與現實形象差距越大,當離開網絡的時候,使用者的失落感、孤獨感越強烈,甚至于造成自我認同感低的結果。
3.2“技術依賴”的人際交往
“00”后是從小受到家庭關注的一代,這使得他們在處理問題時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在虛擬社交中,因為看不到真實的別人,自我中心更容易被放大,使用者更加希望成為人際關系的操控者,使交往者成為工具人。當脫離虛擬世界時,使用者會感到對現實社交的無法適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虛擬世界,在虛擬世界中追求快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這種情況下,人們把對于親密關系的渴望很巧妙地轉變為對技術的追求。
3.3同質化的狂歡
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出:如果一個人感到他的意見是少數的,他比較不會表達出來。人可以對少量的信息做出判斷,但當信息變得龐雜,人的信息處理能力無法應對時,會更加傾向于聽從普遍意見,這使得虛擬社交中的百家言論被同質化。這使得尚且青澀,三觀并未完全建立的“00”后大學生失去本身的個性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在信息的狂歡中迷失自我。
4社交媒體環境下“00”后大學生群體性孤獨的轉變策略
4.1回歸自我
網絡社交軟件的發展,使得“獨處”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不再僅限于“個體獨自一人”的狀態,而更強調在意識上沒有與他人的交往。在這樣的定義下,個體在現實世界中獨自一人,在虛擬世界保持在線的狀態并不能稱之為獨處。“00”后大學生習慣在網絡上保持“一直在線”的狀態,原本屬于獨處的時間被網絡侵占,這使得他們的獨處能力不足,缺少對自己的認識與反省。想要對抗群體性孤獨,“00”后大學生首先就必須學會獨處,在獨處與自省中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肯定。
4.2回歸現實社交
我們應該明確,我們要擁抱的是人而不是技術。為對抗群體性孤獨,我們建議大學生群體有意識地回歸現實的社交,適當拓展現實中的交際圈,給予身邊人更多的關注,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我們也期待他們能夠開展更多非富而有意義的大學活動,如:支教、社區服務等。
4.3合理利用社交媒體
由于“00”后大學生的三觀還未完全形成,缺少對信息的判斷的能力,容易被繁雜的信息裹挾,卷入同質化的狂歡。要減輕群體性孤獨,大學生不僅需要在獨處中自省,在現實中感受溫暖,也需要理解使用社交媒體的真正意義。因此,我們呼吁“00”后大學生正確對待社交媒體,降低網絡的娛樂屬性,多渠道獲取信息,避免“偏聽”、盲從。
參考文獻
[1][美]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M].周逵,劉菁荊,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序言.
[2]林濱;江虹.“群體性孤獨”的審思:我們在一起的“獨處”[J].中國青年研究,2019,No.278,42-47.
[3]沈紫晴.微時代虛擬狂歡下的群體性孤獨研究——以抖音App為例[J].科技傳播,2019,11(01):159-160.
基金項目:江蘇大學第18批大學生科研課題立項項目,項目編號:Y18C113
作者簡介:牛世婧(2000.03-),女,漢族,山西晉中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教育技術學(師)專業;屈思怡(2000.10-),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教育技術學(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