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的閱讀理解能力是考查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用英語思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故事材料,進行故事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體會故事教學的優勢,能夠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
【關鍵詞】故事教學;英語閱讀興趣
【作者簡介】高慶,廣州市越秀區水蔭路小學。
按照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小學畢業前學生需要達到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的要求,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小短文。然而,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英語閱讀過程卻受到閱讀興趣低落、詞匯量不足、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缺乏、閱讀技巧有效性不高和缺乏語感能力等問題的深深困擾。教師要怎樣做才能重新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起學生英語閱讀的積極性,最終提升小學英語閱讀的有效性呢?
一、把故事作為閱讀材料的重要性
1.喜歡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故事就會一直伴隨著他的成長。孩子天生就喜歡故事,喜歡活潑善良的小動物,喜歡模仿,喜歡想象。小男孩愛看《西游記》,小女孩向往《白雪公主》……美好的故事讓多少孩子在文學的殿堂里遨游。在英語閱讀教學里也是一樣,以故事為內容的閱讀材料,內容有趣而富有想象力,語言生動活潑,對話幽默貼近生活,剛好符合了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閱讀素養的發展規律。
2.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起點。西方文化的滲透屬于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常常因為單詞量少、知識面窄而無法順利閱讀,而蘊含著中西文化精華的英語故事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難題。各個國家、各個學科的知識濃縮在小小的故事里,既讓學生感受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又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也有助于各個學科之間知識的大融合。
3.關于故事的交流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和閱讀體驗。課程標準中強調了學生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在英語故事的交流中,學生們也通常喜歡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表演故事情節。經歷了“挑選——排練——展示”這個過程,學生樹立了與別人合作的意識,也有助于促進他們用英語展開思維、進行語言交流,甚至形成良好的語感。
二、故事教學閱讀材料的挑選
1.小學低年齡段閱讀材料的挑選。6-8歲的學生年齡小,思維都是直觀的、形象的,而且英語知識非常有限,所以首選圖文并茂的故事繪本。圖片色彩鮮艷,故事簡單明了,對話句式重復性強,單詞簡單,很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學習興趣倍增。
2.小學中年齡段閱讀材料的挑選。隨著考試壓力的增加,盡管8-10歲的學生對英語閱讀已有基礎,詞匯量也有所增加,但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會有所減少。所以,為了提升他們英語閱讀興趣,教師在選擇材料時可以選擇配有少量插圖,飽含趣味性、有幽默元素、有描述性段落,但依舊以對話為主的小故事。這樣既避免了篇幅過長給學生帶來的閱讀疲勞,又能通過故事中的小幽默減輕學生閱讀時的閱讀負擔。
3.小學高年齡段學生閱讀材料的挑選。10-12歲的學生抽象思維已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并且已經逐漸取代了那些低階的、直觀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感興趣的英語讀物也已經有了較強的指向性。這時,閱讀材料的選擇就應該以培養他們科學、系統地閱讀方法為目標了,高年級后期還要注重以閱讀帶動寫作。語法知識點集中、會話內容適中、包含中西方文化、知識性強和實用性明顯的文章受到了高年級學生們和任課教師的喜愛。通過對這種材料的閱讀,他們既興趣盎然地豐富了課外知識,節省了一部分學習時間,又在閱讀中訓練和提升了閱讀技巧,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大段的敘述性文字在這里也算不上什么難題了。
三、故事教學在日常教學中實施的形式與方法
1.玩演:以個性化的故事表演提升閱讀興趣,從而獲得優質英語閱讀體驗。教師可以利用實物、圖片、道具來創設故事情景,再以生動的語言、夸張的肢體動作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如在開展廣州市小學英語教科書SWE第二冊中小故事Carrots for Family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聲情并茂地給學生講起故事,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并提前為學生的表演準備一些必需的小道具:胡蘿卜、老花鏡、圍裙……閱讀結束,在學生基本掌握故事后,邀請學生到臺前進行展示。當天的表演經歷一定會成為同學之間、親子之間的重要談資,讓他們獲得直接或者間接的優質英語閱讀體驗。
2.視聽:以多樣化的視聽提升閱讀興趣,從而增加學生對故事的學習活力。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故事時,有些抽象的或是在現有條件下難以實現的話題,會讓教師難以用語言和動作來凸現效果。隨著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學校英語課堂中的普遍應用,這個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有些故事場景比較復雜多變,營造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視頻來實現。既可以先視聽再用文字材料深入學習,也可以閱讀文字再通過祝聽轉換增強畫面感、整體性,再用故事視頻末尾的提問和知識點匯總來進行小結。
3.制作:以各具特色的手工制作提升閱讀興趣,從而為學生重燃英語閱讀激情。中年級時教材中有很多故事閱讀材料都可以和手工制作聯系起來,如針對教材中House這個話題,教師就可以準備一個相關的小故事。閱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故事中的提高,把House對應的結構給畫出來或者做出來。學生的設計圖既可以按照故事的原意,也可以將故事中沒有提及的部分進行想象設計,這樣就大大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增進了學習的效果。
4. 分享:以小組合作的形成分享閱讀提升閱讀興趣,從而提升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延伸。故事閱讀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訓練,小組分享展示就是其中效率較高、實用性較強的一種學習形式。學生為了讓自己的展示更精彩,就只有主動去獲知故事內容。他們會根據故事的圖片和對話去推測故事的大意、捕捉故事的細節,這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對生詞的猜測能力,在不斷地、連續的細微進步中,他們也就更樂于去追求課外的相關內容了。只要教師能在教學中精心引導,就能讓學生得到充分、全面的訓練。
5. 交際:以故事生動的語言提升閱讀興趣,從而使語言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高年級的學生閱讀故事有利于他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世界、提高文化修養、發展思維、豐富生活閱歷和感受人生道理。Apple Watch走紅,所以蘋果創始人Steve Jobs的傳奇小故事很受學生們的喜愛。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現場采訪”活動:“喬布斯”一定要熟記自己的工作歷程,而“外國記者”除了要問喬布斯一些常規問題之外,還要額外設計幾個故事材料中沒有提及的問題。這種做法迅速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大家為英語閱讀教學留下了一些新的看法和感受。
6.寫作:以故事豐富的內容提升閱讀興趣,從而使語言和英語思維相結合。課堂上,如果老師講的故事學生都已耳熟能詳,原話照搬,學生還會有興趣嗎?還會喜歡嗎?答案應是否定的。而如果將學生熟知的故事改一改,加上新的創意,融入學生自身的個性,學生會積極參與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守株待兔》這個故事,基礎稍好的學生幾乎能倒背如流,學生沒有了好奇心,參與也會不太積極。針對這種興趣弱化現象,教師可讓大家給 Waiting for another hare寫一個續篇再進行展示。這樣的設計較好地發揮了故事教學的優勢,營造了簡單、曼妙的英語環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養成了用英語思維和寫作的好習慣。
在開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把故事教學當作主心骨,和其他的教學法相互補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親子閱讀——獨立閱讀、個性閱讀——分享閱讀、定時閱讀——碎片閱讀……都是教師一直在探索的方法,可教師相信只有選擇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采用更多有效的教學形式才能持續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持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持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尹曉丹.激發兒童的英語學習興趣策略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
[2]葉建軍.英語故事教學模式的構建[J].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2015.
[3]梁亞琳.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學周刊,2013.
[4]王薔等著.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3(2018.4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