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嵐
摘?要:歷史在記錄人們于時空之間從事各項活動的同時,也記錄著人們對歷史的思考和情感。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并在此過程中,帶領學生從歷史的視角,了解中華民族的過去與現在,從而更為自信地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真正讓學生感受我國先人的奮斗和抗爭,體會其中的愛國信念,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本文注重家國情懷滲透的角度,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滲透策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像是由過去出發,駛向現在的單向性火車。學生在乘坐這座中國式歷史火車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我國人民的抗爭、掙扎和奮斗,并在此過程中加深對家國的認知,尤其是對家國關系的認知,樹立堅強的民族自信心,培養學生正確的家國情懷,并將這種信念融入到學習中生活中,充分發揮作為社會主義一員的力量,讓我國更為繁榮富強。
一、運用多媒體授課,增強情境教學沉浸感,提升家國情懷教學有效性
眾所周知,多媒體具有其本身的優越性,它可以打破時空之間的界限感,將學生帶入到相應的情境過程中,感受人們的智慧和大局觀,真正增強情境教學的沉浸感,提升家國情懷教學的有效性。與此同時,高中歷史教師承擔的不僅僅是歷史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塑造者,應深入研究相關的歷史知識,營造出更為接近歷史現實的情境,讓學生融入相應的情境中,促進學生家國情懷情感的塑造。
例如:講授“萬隆會議”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亞非拉會議舉辦的背景及整個會議的進展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求同存異”方針,感受中國作為古老大國地位的崛起和中華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自豪之情。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被亞非拉人民“抬”進聯合國的情境,真正讓學生感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感受到我國國際政治地位的提升,增強家國情懷教學的有效性。
二、挖掘歷史性教材,延展學生認知,培養家國情懷
我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度,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歷史人物中,人們最為謳歌的是那些為了國家利益不怕犧牲,不求茍活于亂世的愛國人士。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我國的歷史資料,并以歷史資料為延伸點,開展相應的歷史知識授課,讓學生在了解歷史文化的同時,情感上受到歷史人物的感染,真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從古人入手。教師可以引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讓學生感受文天祥悲壯式的家國情懷;引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詩句,讓學生聯想維新變法中為推動我國歷史進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譚嗣同;引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感受詩人在臨死時念念不完祖國統一的情懷,體會那一代人對祖國深厚的情感。第二點,展示成果。通過運用歷史人物,構建與學生語文知識的連接,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聯想愛國人士所處的時代,讓學生感受古人對國家愛的厚重以及愛得深沉,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
三、立足中外關系,拓展思維廣度,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本文中家國情懷的滲透,不僅僅局限于本國歷史的發展,更注重從中外關系的角度著力,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樹立國際視野,并在此過程中,汲取我國發展的優勢以及滯后的劣勢,理性思考我國的發展狀況,從更為廣闊的視角,感受中外差距,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例如,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階段的歷史進行家國情懷的滲透。第一,新航路的開辟。教師應站在客觀的、一分為二的角度,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培養學生全球整體意識,讓學生意識到只有世界聯系成一個整體,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體系,整個世界才可以更好地發展。第二,明朝中后期。我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存在故步自封的現象,也導致在后期被動挨打的局面,聯系同一時期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在差距中感受差異,反思落后挨打背后的深刻原因。第三,改革開放時期。通過近代的落伍與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對比,引導學生體會“變則通”的發展理念,感受我國領導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心與魄力,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輝煌歷程,樹立“此生無悔入華夏”的民族情感。通過運用中外相對關系的角度,講授我國與世界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更高的維度上,感受我國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總而言之,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研究歷史,并秉持“教學生一碗水,自己必備一桶水”的心態,構建具有豐富知識內容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中國繁榮發展的來之不易,并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家國情懷的種子進入學生的心中,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上。
參考文獻:
[1]張江濱.淺議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
[2]鐘福堂.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