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為了這一目標,教師必須讓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發現美、認識美、掌握方法、欣賞美、發展美、創造美,從“學會”到“會學”,最終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繪畫是藝術,藝術也是科學。學藝術也要講科學的學習方法。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大都在12到15歲之間,課堂時間也只有45分鐘,一般很難對物體有詳細的刻畫。因此要把事物快速、靈活地表現出來,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學:
一、要讓學生敢畫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不敢放手去畫,總是害怕自己畫錯,畫的不好,或者一張很大的紙只畫很小一個物體。針對這種現象,一方面不管是色彩,線描,黑白畫等,要讓學生樂于動手、動腦、大膽地去表現,就要從情感上給學生以尊重、關愛、賞識、鼓勵,引導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美、掌握美、運用美,使學生敢于表現,敢于質疑,敢于創新。要積極地鼓勵和表揚,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確運用線條要有生動性、生命力和欣賞價值。要同書法一樣做到不描、不重、落筆不改這些最基本的要求。同時通過直觀演示感知對比,一條生動的曲線,如果照樣再畫一條,就顯得處處受制,呆滯多了,即便套描也難免艱澀粗笨而無生氣。同時在繪畫時,我還要求學生不準用橡皮,改掉不敢大膽下筆、好修改、磨蹭的壞習慣,鼓勵他們要用寫字的形式寫出線條來。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
二、要讓學生會觀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更為強烈。”繪畫是視覺藝術,學生的觀察力的培養應該是比使用畫筆技能更重要的內容。看不到就一定畫不出,只要能使觀察力達到什么深度,就可以使表現達到什么深度。但這并不是老師放任不管,任由學生籠統的,無目的的,布置完作業就去畫,學生心中沒有明確的目標,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因此要明確把握課堂教學的學習領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要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在美術教學中最主要的就是先讓學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進而發展到創造美。而發現的過程離不了觀察。例如:在教學素描時,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感受到暗處不是漆黑一片,而是也有明暗變化,進而讓學生體會這種灰色調的變化和對比,才能表現物體的立體感。這樣既能讓學生擺脫素描的枯燥,體會到光影帶來的奇妙變化,又能激發學生嘗試表現這種變化,學生的作品才能更豐富、細膩。又例如:在教學設計圖案時,不是由老師講解出圖案的特點,再由學生照著摹畫,而是先出示一些圖案,讓學生觀察在哪里見過這些圖案,然后再觀察這些圖案有著什么樣的特點,這些都由學生自己觀察、思考、討論、說出自己的見解,最后作業要求不拘泥于書上的圖案,而是改為為自己設計一條絲巾,設計一個被單或設計一塊地毯等。這樣,不僅讓學生親身感受了具體的情境,也充分調動了其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它不是枯燥的,它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豐富多彩的。他們思維活躍,討論積極,不再是機械的模仿者,在老師營造的氛圍中,主動思考,奇思妙想,表達內心,張揚個性。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
教室固然是學生基本的學習,活動場所,但它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場所。因為美術教學有它的特殊性,有時依據學習內容也要適當改變一下。(一)改變教室課堂的擺放形式,靈活采用半圓形,馬蹄形,梅花形等豐富多彩的擺放形式,改變以往的坐姿,拉近師生的距離。例如:寫生課,不管是靜物寫生,還是人物寫生,采用這種方法能更清楚地觀察到細微之處,對學生的觀察力、表現力都有很好的幫助,而不會像以前一樣,只是靠著想象來畫。(二)為更好地讓學生把學習的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去,有時就必須把學生帶到室外,帶到大自然中去。例如:風景寫生課《校園的一角》,如果在教室內上這節課,學生只能憑記憶來畫,只能模糊地表現,根本畫不出細節。因此,就需把學生帶來室外,任意選擇方向和角度去畫,這樣一來,首先學生易發現細節,其次學生可從內心興趣出發,進行自由主動地學習,同學之間還可進行交流、借鑒,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四、改變評價方式,讓學生全面發展
現代教育更關注學生的發展,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進行發展。因此,評價的標準不能定位在單一的測試上,應向多元化發展。要以學生為主體,糾正學生接受評價的模式,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評價,才能讓學習成為一種可持續性發展的過程。教學評價的目的一方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過評價激發這生對美術的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最終促使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教學評價更應強調過程,我主張從以下幾方面評價學生:學生會不會提問,會不會思考,會不會觀察,會不會表達,敢不敢當眾表達不同的見解,會不會收集、處理信息,會不會分工合作、相互協調,會不會動手實踐、操作等等。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全部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個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構思之大膽,手法之自由,盡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約束,這正是學生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價值。
生活處處有美,藝術就善于從生活中捕捉。而孩子們還不是藝術家,就像一頭剛剛學習捕食的小獅子,必須在母獅的循循善誘下學習捕獲,掌握時機。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潛在的能力需要教師的引導、開發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并從中捕捉到美,產生對美的表現欲望,以達到創造美的目標。
作者簡介:
李蕾(1977.02-),女,漢,河南省滎陽縣,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五十六中學,研究方向: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