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華 楊貴生 江松
摘?要:國家政策扶持為地方貧困戶群眾提供搬遷機會,使其能夠搬到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居住,以此來達到脫貧致富的最終目的。隨貧困戶搬遷的包括其子女,如何讓易地搬遷子女盡快適應當地學校教育環境是當地教師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教師應結合易地搬遷子女的學習程度以及自身問題,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以達到精準教育扶貧的目的。為此筆者以“問題”與“策略”這兩方面為切入點,對易地搬遷子女課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易地搬遷;子女教育;課堂教育;問題與對策
一、易地搬遷子女課堂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父母來到陌生環境的易地搬遷子女,在最初進入新的教學環境時難免會產生陌生感和抵觸感,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筆者以“教師教學問題”與“學生聽課問題”這兩方面來進行具體說明。首先是教師教學問題,易地搬遷子女多數學科基礎較為薄弱,以此會出現學科學習程度參差不齊的情況,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因學生受教程度不同而無法合理安排教學計劃的現象,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不同程度的阻礙。
其次是學生聽課問題,易地搬遷子女需要適應當地的教學習慣與教學方式,并且因為自身學習能力稍遜以及基礎較為薄弱而無法很好地跟隨教師課堂授課的腳步,因此會出現無法完全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的現象,從而在學習層面給予學生不同程度的打擊,從而使其失去學習的信心與動力。
二、易地搬遷子女課堂教育策略
(一)了解學習程度,制定合理計劃
教師要想引導易地搬遷子女快速適應當地課堂教學模式,首先應從了解學生基本學習情況的工作入手,剖析學生以往的成績,了解其實際的學習能力,找出易地搬遷子女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與此同時也要照顧到每位同學自身存在的獨特問題,將共性與特性相結合制定出合理的課堂教學計劃,為此筆者采取相應舉措。例如,筆者將班級中易地搬遷子女以往的成績做成表格,以實際數據為基礎分析學生的學習程度,并從各項內容中總結推斷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幾位學生都存在嚴重偏科以及學科基礎知識掌握不佳的現象。筆者針對這一問題制定相關教學計劃,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會帶領學生鞏固學過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講解,一定程度上幫助易地搬遷子女與班級其他同學鞏固了舊知識點,使其能夠更加容易理解新知識點。
由此可見,教師應深入分析易地搬遷子女的具體學習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在不耽誤班級其他同學學習進度的前提下,幫助易地搬遷子女解決課堂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二)創造發言機會,增加課堂參與
易地搬遷子女在新環境中難免因陌生感而沒有勇氣在課堂上表現自己,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提高聽課質量從而影響其學習進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積極為易地搬遷子女創造發言機會,引導其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其能夠增強參與感,從而激發課堂學習興趣。為此筆者采取相應舉措,例如,筆者為了時刻掌握學生們的聽課進程,每講解一部分知識點會針對這一內容向學生們提出相應問題,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新知識,為了讓易地搬遷子女能夠融入陌生的課堂氛圍中,筆者會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以及問題的難易程度來為易地搬遷子女提供發言機會,以此來增強其課堂參與感,從而起到督促其認真聽講的作用,并且還能夠增強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以此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率。
由此可見,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其提供課堂發言機會,以此來加強其課堂互動能力并增強課堂體驗感,從而調動其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在動力。
(三)創新授課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任何學科的最佳教師。學生一但對學科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便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科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其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有趣的授課方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為此筆者采取相應舉措,例如,筆者將具備游戲因素的教學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結合具體的教材知識,深入剖析教材中的游戲因素,帶領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在游戲的互動過程中,能夠拉近易地搬遷子女與班內同學的距離,使彼此通過合作共同參與到游戲教學活動中,游戲的趣味性因素激發易地搬遷子女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在前所未有的感受中對學科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更加投入地學習課堂教學內容,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由此可見,教師應積極創新授課方式,消除易地搬遷子女在課堂中的陌生感,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其投入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以此來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教師要想有效解決易地搬遷子女在課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具體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以此為基礎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應及時了解易地搬遷子女的學習程度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計劃,與此同時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其提供充足的發言機會,增強其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感,除此之外應創新授課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才能有效解決易地搬遷子女的課堂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孟利偉.易地扶貧搬遷研究[D].2014.
[2]王國義.易地扶貧搬遷[J].當代貴州,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