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作為現代體能訓練的新手段,核心穩定性訓練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并逐漸應用于各專項運動訓練當中。文章旨在總結適合大學體育課堂核心穩定性練習的思路和方法,建議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適當地進行核心穩定性練習,以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提高。
關鍵詞:排球;核心穩定性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大學體育課程的開設多采用選項課教學的模式,然而在大學體育選項課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由于學生體能原因導致對所選項目技術學習、技能掌握程度不一,從而影響教師教學計劃的實施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學生的體能差異主要表現在靈敏性、平衡感、協調性、速度、爆發力和反應時等。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成為廣大一線體育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些年來,“核心穩定性”在體能訓練中被廣泛應用,其訓練的理念和方法被眾多教練員接受和認可,通過核心穩定性訓練能夠有效地增強運動員的體能,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核心穩定性的提高能有效地提高人體運動鏈功能發揮的同步性和高效性。排球運動盡管屬于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目,但其對運動員動態平衡的保持、關節力量的銜接與傳遞等方面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在競技體育領域,核心穩定性已經成為國內外眾多體能訓練專家和教練研究的熱點,然而在體育教學領域,有關核心穩定性的研究還比較少,從這一視角出發,把核心穩定性練習引入體育課堂教學領域,探尋適合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核心穩定性練習方案,以期促使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進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為優化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效果提供切實可行的應用方案。
一、核心穩定性和核心穩定性訓練
(一)核心穩定性
核心穩定性的概念最早始于人體脊柱解剖學、生理學理論,主要應用于人體康復領域。Panjab于1985年首次提出了“脊柱穩定性”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核心穩定性”的概念[1]。他認為,人體的核心穩定是一種“保持脊柱中立區域(neutral zone)在一定生理范圍內以避免臨床不穩定的能力”。目前為止,尚不存在一個被所有人都認可的關于核心穩定性的定義。這是由于核心穩定性絕不是骶髂關節、腰脊柱這樣一個簡單的組合,而是一個包含著骨盆、脊柱、四肢的主要關節、肌肉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它是肌肉控制、肌纖維募集方式以關節段關節穩定的最終結果。因此,核心穩定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Wisbey-Roth等人就認為核心穩定性是指“脊柱、骨盆的最佳排列和控制,從而為有效的動量傳遞、力量組合提供基礎保證,最終產生準確、安全的動力性活動”。
(二)核心穩定性訓練
上世紀八十年代核心穩定性理論提出后,世界各國都開始對核心穩定性理論進行研究,起初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健身和康復領域,90年代后,一些歐美學者逐漸認識到軀干肌的重要作用,將研究的領域擴大到了競技體育中。
這些研究通常涉及核心穩定性對平衡控制的影響、動態姿勢保持的影響、對上下肢力量的影響以及對關節運動角度的控制等方面。Tracy Morgan Handel認為核心力量訓練必須把力量與平衡穩定結合起來。Ian Hasegawa認為核心力量的基本作用就是維持人體的平衡穩定,因此,提高人體核心區的平衡穩定能力可以促進人體上、下肢間的力量傳遞。Matt cola和Lloyd制定了為期六周每周三次的核心穩定性練習,發現核心穩定性訓練對于提高運動員的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Blackburn通過實驗發現核心穩定性練習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動態平衡能力還可以增強運動員關節的穩定性及其維持平衡的能力。PaulJ.Goodman制定了為期十周的核心力量訓練計劃,訓練中他選擇瑞士球作為訓練器材,與傳統的力量訓練相比,瑞士球對提高協調、平衡、穩定性、本體感受、力量等能力和關節活動的范圍起到特殊的作用[2]。Pedersen等人則采用懸吊訓練法對14名足球運動員進行了為期8周的訓練,實驗結果證明運動員不僅平衡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擊球速度也得到了明顯增加。
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核心穩定性訓練的作用。王衛星教授通過研究認為,核心肌群在運動過程中擔負著穩定重心、傳導力量、環節發力等作用,同時也是人體整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對上肢與下肢的協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到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3]。李文娟認為核心穩定性是運動員運動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動個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身體核心區維持身體平衡、產生力量并將力量傳遞至四肢遠端、完成技術動作的基礎[4]。于紅妍在研究中指出核心穩定性訓練既是動態的核心穩定肌的本體感受性訓練,又是核心運動肌的力量訓練,核心穩定性訓練與傳統體能訓練相比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為我國體能訓練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5]。杜震城通過研究核心穩定性訓練對擊劍運動員運動技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運動員的核心耐力、核心爆發力以及核心力量均有顯著的提高[6]。
綜上所述,核心穩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用于康復與健身;2.核心穩定性對提高運動員平衡能力、關節穩定性、上下肢間力量傳遞、動態姿勢保持及協調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3.增強運動員的體能;4.有效預防運動損傷。
二、核心穩定性訓練和排球專項運動技能
從學生角度來講,影響運動技能掌握的因素是指有關專項運動的技術能力。它包括以下六個要素:靈敏性、平衡感、協調性、速度、爆發力和反應時。
排球是一項對運動員的協調性、靈敏性及彈跳力要求較高的運動,屈東華認為:排球運動員沒有超強的彈跳、力量、耐力、速度等身體素質做保障,就不能夠在高水平的比賽中靈活地運用技、戰術,發揮自己的特長和絕招[7]。由此可見,運動素質在排球運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尹洪滿、葛春林在《排球運動訓練的理論與實用方法》中對排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特征進行了研究,將專項體能歸納為彈跳能力、移動能力和手臂揮擊能力[8]。程濤在《論現代排球運動對我國優秀運動員體能的要求》中通過對28屆悉尼奧運會女排各隊比賽實況的對比研究,發現中國女排速度素質、彈跳力(高度)、力量素質、耐力素質等專項運動素質方面與世界強隊差距較大[9]。分析以上文獻可以看出,構成運動素質的速度素質、力量素質、靈敏素質在排球運動中顯得更為重要。
王峰在《排球運動員核心力量的訓練原理探析》中談到:排球運動的整個技術動作都很強調機體的協調用力,從蹬地動作產生地面對人體的反作用力獲得能量,通過核心區域的傳遞,從而帶動上肢力量的爆發,比如,排球的扣球動作,核心力量的參與可以將排球運動員起跳時下肢和軀干肌產生的力量快速、準確地傳遞到上肢,并動員全身的力量用于“鞭打”動作[10]。由此可見,提高核心力量對提升排球運動員的運動技能起到促進作用。
三、核心穩定性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北京體育大學王衛星教授結合多年訓練經驗,將訓練方法分為:1.徒手單人練習;2.運用單一器械的練習;3.使用綜合器械的練習;4.各種Pilates練習;5.睜眼和閉眼狀態下的各種站立練習;6.同伴協助下的練習;7.雙人練習;他認為這些練習原則是小負荷多次數,靜力性的練習時間為每組持續15至30秒左右,動力性練習為每組重復20次左右,訓練中,隨著運動員能力的提高,可以加大難度或提高強度,如逐漸延長練習時間、增加次數、改變動作的結構、加大負荷的重量,由徒手變為有器械的練習等,訓練中要嚴格控制身體的姿勢,用呼吸配合動作,使運動員體會到每一個動作的訓練要點[11]。
結合排球運動的特點,及核心穩定性訓練有很多徒手練習方法,核心穩定性練習在提高學生平衡能力、關節穩定性、上下肢間力量傳遞、動態姿勢保持及協調能力及增強學生體能素質的同時,又能有效預防運動損傷,非常適合在日常的排球選項課中開展。
結束語:核心穩定性練習是現代運動訓練學提出的新的訓練理念,目前被廣泛地應用到競技體育領域,用來提高各競技項目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并且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建議把核心穩定性練習引入到體育教學領域,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從而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
參考文獻:
[1]Pan jab M. Biome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 Spine.1985.(10):255-256.
[2]PaulJ.Goodman. Connecting the Core[J].Nack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4.3(6):10-14.
[3]王衛星,廖小軍,核心訓練的作用及方法[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8,2.
[4]李文娟,盧健.核心穩定性及其在運動中的作用m.浙江體育科學.2008,5(30).
[5]于紅妍,李敬勇,張春合,周宇.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新思路[J].2008(23).
[6]杜震城.擊劍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J].體育科研.2007.28(6).72-74.
[7]屈東華.現代髙水平排球運動員的結構特征勾運動能力之關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21(3):29-30.
[8]尹洪滿,葛春林.排球運動訓練的理論與實用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2001.1:43-45.
[9]程濤.論現代排球運動對我國優秀運動員體能的要求[J].焦作大學學報,2004.4(2):111-112.
[10]王峰,巧雁.排球運動員核心力的訓練原理探析[J].2009.7.
[11]王衛星,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8.
作者簡介:
岳富軍(1990年2月——),男,漢族,講師,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共體育教學和排球選項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