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冠明

摘 ?要:小學的音樂課堂上,由于在傳統教育觀念和模式的影響下,都是以唱歌與欣賞課為主,往往忽略了“體態律動”。學生的學習大多是被動的,導致他們感受不到學習音樂的快樂,不能引起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素質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中說道“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那么,如何讓音樂屬于一年級的孩子呢?我想到了運用音樂新體系中的“體態律動教學法”。一年級學生的模仿性和想象力特別豐富,而且天真活潑,運用“體態律動”,讓每個學生能根據音樂律動,讓我們的音樂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音樂的美好,并能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最終的目標是“讓音樂屬于每一個學生”。
關鍵詞:體態律動;音樂新體系;動感
體態律動——“人體”教學工具。體態律動這一說法是源自于偉大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他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學生體驗音樂的生命。發展到現在,體態律動的教學更多地使用在助力學生動起來,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音樂。
體態律動有三大功能:1.表形;2.體驗;3.表情。教學中使用體態律動:最低層次是表現音樂形式——用體態律動直觀表現音樂運動(可視化)。第二層次是強化情緒體驗——用身體律動的感覺(動覺)配合音樂聽覺,形成聯覺,增強音樂情緒體驗(興奮-厭倦、愉悅-痛苦、緊張-舒緩)。第三層次是顯化情感表達——顯化和加強音樂活動主體的情感表達。
表形——音樂變視覺——體態律動要自然(應聲而動)
——常常用于音樂教學活動
體驗——音覺變動覺——肢體律動要自由(因人而異)
——常常用于音樂學習活動。
表情——內情變外形——體態律動要自主(隨心所欲)
——常常用于音樂表演活動。
本論文研究以音樂新體中的“體態律動”研究法為主,在研究期間同時采用文獻資料法、文卷調查法、案例研究法、觀察法和經驗總結法,在行動研究中多積累資料,多查閱文獻資料,認真記錄研究的進程,細心發現行動研究中的出現問題。
抽取我校一年級中的116班與117班進行研究,研究的前期、中期、后期與同級其他班橫向和縱向對比,獲得實踐的結果。
一、前期階段
通過進行個案分析、調查問卷、行為觀察等方法找出116班與117班學生在體態律動的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形成共識,做好前期準備,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
二、實施階段
在常規的音樂課堂中,是使用人民音樂出版社的音樂書。在兩個實驗班里,都首先嘗試使用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發行的“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系列教材。
從前的人音版教材,都是按照常規的模式上課。例如:課堂上使用配套的音頻與伴奏,給學生聆聽,然后教唱歌譜,朗誦歌詞等。這樣的形式,讓學生缺乏了身體的聯覺,只會跟隨音樂的伴奏演唱歌曲。在沒有使用音樂伴奏的時候,學生都大部分唱不出。當給學生一首新的歌曲,讓學生試唱時,大部分學生都不會唱,沒有做到啟發式的教學,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重中之重。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首先教會了學生使用律動的腳步進入課堂。小朋友,拍著手,一個跟著一個走,你在前來我隨后,走個圓圈像皮球。讓學生一邊拍手,一邊隨著節奏律動走進教室。這樣的訓練不僅讓學生紀律得到提升,更加讓學生心中的節拍得了很大的提升。從一年級開始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偉大的鄧小平爺爺說的,“學習要從娃娃抓起”。
完成這個教學環節以后,我們教唱的方式方法也跟以往的方法有所不同。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用柯達伊手勢教學生練唱音階。因為柯達伊手勢的每一個動作都有代表每一個音高,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清楚音高的概念,而不是只是單純地唱音階。以往的常規教學,讓學生唱完音階以后,不給鋼琴伴奏的話,絕大部分的學生是唱不準的,只有少數音準較好的同學能把握好音準。因為音準是唱歌的根,沒有了音準,再好的音色也是徒勞無功的。所以由此可見音準的重要性。我們抓音準也要從娃娃抓起,不能忽略了這一個重要的地方。
教唱環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以往的教學中,都是聽音樂然后學唱歌譜,或者有些直接就教唱歌詞,沒有學唱歌譜。在音樂新體系下,教唱是很重要的環節。首先是老師示范演唱,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與情緒變化。例如《秋天來了》這一首歌曲,老師首先讓學生感受秋天的氣息,秋風吹的感覺,到最后秋收的喜悅。老師在示范演唱的時候,就用不同的情緒去表達歌詞和旋律,這樣更能讓學生知道歌曲的情緒變化。
在以往教學中的鋼琴伴奏使用,往往只是給學生伴奏,然后學生演唱。在音樂新體系中,鋼琴的使用,更加多的是在于給學生營造一種音樂的氛圍,例如:獅子的形象是比較兇猛的,我們就用低音區的音色去表達。小鳥的形象是比較活潑可愛的,那么,我們就用高音區的音色去表現小鳥的形象。如此下來,學生就能從中感受到不同的音樂形象,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從而得到了全面發展。
在音樂樂理知識中,我們非專業的普通學生,可以用簡譜去學習歌曲。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學習五線譜。但是在普通的中小學,我們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普通類的學生,因此我們在學習樂理知識的時候,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去學習無線譜,這樣普通的學生一時難以接受,反而會適得其反。我們可以從簡單的簡譜學習。
一年級的學生音色比較自然明亮,音域較窄。所以我們在教唱歌曲的時候,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要選一些適合一年級這個年齡段的歌曲,不能揠苗助長。例如:一年級的學生比較適合演唱八度以內的歌曲,《秋天來了》這一首歌曲的旋律只有C大調的Mi跟So只有五度,這樣的歌曲是非常適合小朋友學唱的,所以我們盡量不要選八度以外的歌曲給一年級的學生學唱。如果選太高音的歌曲,會容易讓學生的嗓子損壞,因為一年級的嗓子還是很稚嫩的。
三、完善深化階段
(一)加強教學的規范管理,做好階段性總結,對操作效果進行評價,找出問題及癥結,調整實施方案,進一步深化實驗研究。
(二)通過問卷與訪談,調查、及時反饋體態律動的階段性成果與存在的問題及努力方向。
(三)開設體態律動教育活動課,利用研究中探索的體態律動教學的途徑和方法指導教學,形成教育特色。
(四)形成一套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體態律動教學的方案。
在音樂教學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名一線的音樂教學工作者,我們需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因為祖國花朵的素質教育、美育教育,我們都有著一份責任。奮斗的青春最美麗,不忘初心,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高建進.《素質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原理與運用》.中央音樂學院教育學院培訓教材.2019.6.
[2]高建進,林松濤.《“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系列教材-實習篇小學一年級上冊》.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