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要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突破鄉村人才制約瓶頸,加快現代農民培育,強化人才支撐作用。目前,江蘇在鄉村人才振興方面存在突出短板,亟待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一、江蘇鄉村人才振興存在的問題與短板
鄉村人才發展理念認識有誤區,對人力資本開發重視程度不夠。對鄉村人才重視的“上熱下冷”現象突出,省、市、縣三級對鄉村人才振興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平衡,總體上呈逐級弱化態勢。調研發現,部分基層地方和單位還沒有把人力資本開發擺到首要位置,對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和核心作用缺乏足夠認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投資、重項目、輕人才、輕智力現象。對人才發展理念認識片面狹隘,重引進輕培育、重數量輕質量、重管理輕服務等現象依然存在。對鄉村人才工作投入不足,經費投入和工作力量不到位,人才優先發展未能落到實處。部分地區重視不夠、機構不全、力度不大、統籌不力,嚴重影響了鄉村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
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短板突出,人才數量不足與結構失衡并存。一是鄉村人口數量減少趨勢明顯。全省鄉村人口從2010年的3101.7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2508.4萬人,占比也從2010年的39.4%下降到2018年的31.2%,間接上造成鄉村人才和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失。二是鄉村人才數量和綜合素質較低。各類人才占農村常住人口的比例不到55%,其中絕大部分只參加過短期技術培訓,沒有接受過中專以上學歷教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中90%沒有獲得專業技術職務評定。三是鄉村人才分布不均衡。70%左右的專業技術人才集中于第一產業,從事二、三產業的相對較少,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老化問題嚴重;相比于教育、衛生行業,社會工作、技術經紀人等行業人才明顯不足;高層次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所占比重低,特別是創新創業能力強的“頭雁人才”嚴重短缺。
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不健全,人才發展配套政策存在缺位。一是鄉村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鄉村存在人才發展機會較少、生活環境不佳、社會保障體系偏弱的天生短板。各類用人主體的引才積極性不足,缺少差異化、特色型、吸引力的政策,難以形成洼地效應,不能充分吸引人才下鄉返鄉。二是鄉村人才培養機制不匹配。鄉村人才培養目標、培訓內容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匹配,培養和使用脫節現象普遍。三是鄉村人才激勵機制不到位。鄉村人才認定和考核標準與現實情況聯系還不夠緊密,薪酬福利、獎勵激勵、服務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人才待遇與業績、貢獻不相稱,人才價值體現不充分。四是鄉村人才流動機制不靈活。各類返鄉創業人員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除,地域限制、身份限制和人才管理等瓶頸,嚴重制約了各類人才在不同層級之間、體制內外和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鄉村人才資源配置不合理、不高效。
鄉村人才發展治理體系不完善,人才制度體系集成性不夠。在全省鄉村人才治理格局中,政府錯位、缺位、越位現象依然存在。政府人才管理職能轉變不到位,存在職能交叉、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等問題。組織、農業、人社、科技等部門存在職能不清、責任不明、統籌不夠的情況?!熬琵堉嗡?、各管一段”等現象的存在,導致難以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另一方面,鄉村人才政策體系集成性不高,政策制定和執行片面化、碎片化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上下左右“一盤棋”局面還未形成。從縱向看,遵循鄉村人才成長規律的“引育用留”制度相互貫通的整體性不夠,還存在關鍵環節的政策缺失。從橫向看,人才政策與農村農業、經濟、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等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夠充分,人才鏈與創新創業鏈融合還有“斷頭路”。
二、推進江蘇鄉村人才振興的對策與建議
加強頂層規劃形成整體合力。一是將鄉村人才振興工作納入各級黨委部署的重要內容,建立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和政府的農業農村、教育、科技、文化、人社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構建“政府歸位‘四管職能、市場配置主要資源、用人主體平等競爭、社會組織有力補充、人才個體廣泛參與”的多方協同工作機制,形成鄉村人才發展共治合力。二是制定加強鄉村人才振興的指導性意見,制定實施鄉村人才專項規劃,規范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聚焦基層實際問題,明確相關政策措施,著眼現實需要和長遠需要,把握形勢任務變化對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對各層次、各類別、各領域鄉村人才的引進培育和開發利用作出戰略安排,形成合理布局。三是強化目標責任制考核,將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各地人才工作目標責任考核范圍,把鄉村人才工作情況作為落實黨建述職的重要內容,列入高質量發展綜合考評體系,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創新鄉村人才培養開發機制。一是抓實新型農民這個主體,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創新培訓機制,集聚農民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各類培訓資源,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多模塊培訓研修,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使其成為鄉村建設、農村治理的重要幫手。二是抓牢“頭雁隊伍”這個核心,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加強基層黨組織書記的培養選拔、教育培訓,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大力培養一批能帶富、善治理的村級組織帶頭人。推動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培育農業產業領軍人物,帶領生態農業、種植基地、農村合作社等新興農產業興起,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在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民就業和致富增收方面發揮帶動效應。三是抓強“鄉土人才”這個特色,深入實施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充分發揮其在“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做大做強鄉土產業。
完善人才下鄉返鄉融合機制。一是突出“鄉賢反哺”。暢通各界人士報效鄉梓的渠道,鼓勵支持原籍企業家、專家學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經濟文化能人等群體,以投資興業、援建項目、助學助教等多種方式反哺故里,引導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科技人員、退役軍人和工商企業等返鄉創業。二是突出“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好大學生村官計劃、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鄉鎮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計劃相關政策。每年遴選一批基層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基層創新創業人才,統一納入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后備人才庫予以重點培育,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在鄉村扎根基層、施展才華。三是突出“柔性引智”。鼓勵高層次人才通過“候鳥式”“啞鈴式”“項目眾包式”“專家行”等柔性方式服務基層,引導其通過技術攻關、科研成果轉化等助力鄉村振興。四是突出“產才融合”。鼓勵和引導返鄉下鄉人員按照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現代產業組織方式開展創業創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導創業創新向特色小城鎮和產業園區等集中,培育產業集群和產業融合先導區。
健全鄉村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一是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鼓勵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研究制定符合職業農民特點的職稱標準條件和評審程序。農民參加職稱評審不受學歷、專業等限制,不將論文作為必要條件,重點考察業績貢獻、經濟社會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二是健全鄉土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探索制定鄉土人才技能評價地方標準,組織開展鄉土人才專項能力認定,制定鄉土技能人才技師和高級技師直接認定辦法、職業農民職稱和職業資格銜接辦法。三是創新鄉村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完善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健全對鄉村人才的股權、期權及分紅激勵機制,使作出創新貢獻的鄉村人才“名利雙收”。四是構建人才服務鄉村的分類激勵機制。支持市場主體下鄉回鄉創業,制定規定性、激勵性、考核性措施相結合的鼓勵專業人才、黨政人才下鄉服務的政策,對于企事業單位專業人才下鄉服務,支持離崗創業、兼職兼薪。
優化鄉村人才發展綜合環境。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改善人才金融服務。加快將現有財政政策措施向下鄉返鄉人員創業創新拓展,將符合條件的下鄉返鄉人員創業創新項目納入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范圍。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鄉村人才創新創業予以積極支持。積極豐富鄉村人才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提升鄉村人才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二是營造拴心留人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堅持用感情留人。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大力支持和保護回鄉創業的各類人才,引導其以主人翁姿態投身家鄉建設。堅持用事業留人。聚焦產業鏈打造人才鏈,圍繞事業發展激發人才活力,讓廣闊的鄉村天地成為人才干事創業的熱土。堅持用環境留人。樹立鄉村人才先進典型,宣傳推介優秀帶頭人和創業典范,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著力構建積極開放有效的政策環境、支持創新創業創造的工作環境、營造尊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社會環境,激勵各類人才在鄉村大顯身手,以鄉村人才的吸引集聚強化鄉村振興的支撐力和引領力。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