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成利
初中生物概念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來說,準確把握生物課本上的概念不僅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非常重要,而且對初中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的學科具有重要的意義。初中階段是大部分學生身心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學生認知能力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旦認知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就會影響學生認知水平從而影響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乃至對其它某物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可以遵循學生自身發展過程來開展,采用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訓練的方式,使個體的認知能力得以改善和提升,高效便捷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能使個體在未來的發展上更具有競爭力,讓每個同學輕松愉快的學好生物學。
一、指導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
生物教學首先要讓學生認識“生物”這個概念。在教學課上,我的教學過程是先讓學習小組討論一下什么樣的物體才能叫“生物”,然后每小組各選一名同學來回答。大部分同學都提到“能動的物體”或“由小長大”或“有生命的物體”,這些答案都是基于學生對日常事物的認識形成的,也是正常的教師要能正確的認識這種情況。教師這時需要的是傾聽學生的回答并給予點頭或微笑甚至鼓掌給予肯定。教師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應梳理一下學生的回答,這時一定不要急于糾正或否定學生的答案。然后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針對學生回答的能動的物體是生物,提出“機器人是生物嗎?”這時大部分學生能認識到機器人應該不是生物,但不能說出為什么?這時教師也不急著給出科學的概念,加深學生對生物的認識,又針對學生回答的“有生命”的物體提出“有生命”是指什么呢?針對學生回答的“能由小長大”的答案提出問題:鐘乳石在上萬年的過程中能由小長大,那么鐘乳石是生物嗎?這時教師適時給出生物的科學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個體。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后代。此時教師應讓學生明確自然界的物體分為兩類:生物和非生物。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在于生物應具有生命現象而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現象。那生命現象是指哪些呢?接著引入生物的本質是能進行呼吸,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對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等具有這些特征的物體可判斷為生物,到此學生對生物的科學概念就建立起來了。然后教師可舉出大量實例讓學生做出判斷該物體是生物還是非生物,加深認識,最后全班朗讀生物的概念回歸主題。
二、幫助學生做好概念實例引導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的重要階段,大腦已經對周圍的事物以及一些理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在教學生物概念時,可將書本上的概念和學生在日常實際生活中的事例結合起來講,使學生在學習一個新的概念時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知識而是將生活中的實例作為基礎對事物本質的一個認識,是一個由感性體驗到抽象思維模式的轉變,是對一個事物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順其自然地引入其概念。比如在講生物圈這個概念之前,教師可先提問學生生物圈中有哪些生物?哪些不是生物種類但對一個生物圈的存在卻有著重要意義。學生由于經過接近兩年半生物學的學習后對生物圈的概念應有一個大致的認識,這樣有助于學生開拓思路,且能夠聯系自身周圍的一切事物進行分析概念,學生在學完新的概念后也會記得更牢固。
三、創設意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正如亞里士多德說的那樣:思維來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因此教師更要巧設一些問題,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教學情境是以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是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的積極學習情感的反應。可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不僅可以起到教學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達到情境的統一,不僅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概念,從而達到主客體的融匯。生物學中食物鏈的概念教學比較抽象,我在教學食物鏈概念時先讓學生觀看動漫課件,學生能感性認識食物鏈是由于生物之間的吃和被吃而形成的一種關系。我設計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動漫,這時學生僅認識到吃是動物的行為,但還不能認識到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及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為了加深這種吃和被吃關系又讓學生認真閱讀書上相關的內容。通過這種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對食物鏈概念的理解,最后教師結合書本板書出食物鏈的概念:在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正因為有食物鏈的存在,才使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存在可能,從而使整個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教師在講解概念時創設情境,更有利于學生對新概念的構建有一個完整的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概念。
四、發展情景,升華概念
在生物概念教學過程中,有一類概念是隨著教學的逐漸深入慢慢形成的。這類概念教師一定要遵循教學原則,事物的發生、發展規律。不能一步到位,否則學生無法接受也無法理解。例如講解人體的呼吸的概念,學生容易理解成一吸氣一呼氣就是人體的呼吸,而實際上人體的呼吸是一個慢慢生成的過程,包括四個階段。分別是呼吸運動:實現外界氣體與肺內氣體的交換;發生在肺泡內的氣體交換:使靜脈血變動脈血。氣體的運輸: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最后是發生在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由動脈血變靜脈血的過程。只有學生完全學完了這部分知識才能真正理解人體的呼吸,同時也使學生對人體呼吸的實質有一深刻的領悟----獲得氧氣,排除廢物。也與七年級講的細胞的呼吸緊密聯系,使概念得到升華。在生物教學中使概念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