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發艷
(四川現代醫院檢驗科,四川 成都,610041)
貧血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而導致人體出現貧血的原因有很多。在患者出現貧血后,將會出現身體無力、心悸、耳鳴以及頭暈等多種癥狀[1]。由于貧血有著很多種類型,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根據患者的貧血類型制定治療方案。而血液檢驗作為一種臨床上比較常用的診斷方式,不僅將其用于貧血的鑒別診斷有著很好的效果,對其他疾病也有著很好的診斷效果,臨床應用十分廣泛[2]。因此,本文選取我院接收的80例貧血患者進行此次研究,旨在探討分析通過血液檢驗的方式鑒別診斷貧血的臨床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9 月到2020 年3 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 例貧血患者進行此次研究,并將其劃分為觀察組,選取同期來我院接受體檢的80 例健康者劃分為對照組。全部研究人員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患者中的男性48 例,女性32 例,年齡區間為18 歲到68 歲,平均年齡為42.3(s=1.3)歲。其中,33 例患者出現頭痛、心悸等癥狀,25 例患者出現乏力、頭昏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癥狀,22 例患者出現食欲不振以及乏力的癥狀。對照組研究人員中的男性44 例,女性36 例,年齡區間為19 歲到70 歲,平均年齡為41.9(s=1.2)歲。通過比較兩組研究人員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研究人員的入選標準為:第一,年齡在18 歲以上到70 歲之間者;第二,無精神疾病者;第三,能夠正常交流者。研究人員的排除標準為:第一,存在膽道炎癥者;第二,無法積極配合檢驗者;第三,存在意識障礙者。
1.2 方法兩組研究人員均接受血液檢驗,檢驗流程為:首先,在清晨采集兩組研究人員2 毫升的空腹靜脈血,并置放于EDTA抗凝管中。然后,將血液樣本通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檢驗,需要由具有豐富經驗的檢驗技師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對患者的紅細胞指標以及血紅蛋白指標進行檢驗。
1.3 觀察指標在兩組研究人員經過血液檢驗后,獲取其紅細胞指標以及血紅蛋白指標,然后開展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通過SPSS22.0 統計學軟件開展分析,對計量資料行t 檢驗,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 表明有明顯差異。
2.1 對比兩組研究人員的紅細胞水平比較兩組研究人員的紅細胞水平,觀察組少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表1 所示。
表1 對比兩組研究人員的紅細胞水平(±s)

表1 對比兩組研究人員的紅細胞水平(±s)
組別 n RBC(*1012) MCV(fL)觀察組 80 3.3±0.6 72.3±6.2對照組 80 4.0±0.6 91.2±7.0 t / 7.379 18.078 P / 0.000 0.000
2.2 對比兩組研究人員的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兩組研究人員的血紅蛋白水平,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2
表2 對比兩組研究人員的血紅蛋白水平(±s)

表2 對比兩組研究人員的血紅蛋白水平(±s)
組別 n 血紅蛋白MCH(pg) 血紅蛋白Hb(g/L)觀察組 80 25.8±2.2 101.2±9.8對照組 80 38.8±2.2 122.3±4.1 t / t=37.372 17.765 P / 0.000 0.000
在鑒別和診斷患者是否存在貧血,主要是根據其血液內的紅細胞計數進行確認,而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也是重要的參考標準,其能夠作為判斷患者是否貧血的重要指標[3]。眾所周知,心肌能量主要是通過Vit B12 的作用才能歐產生,如果人體缺乏Vit B12,那么很容易對ATP 的激活造成影響,導致人體的心肌障礙進一步加重,這就會致使患者出現心力衰竭的概率大幅提高。因此,針對貧血問題,需要高度重視,而對貧血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目前在臨床上通常采用血液檢驗的方式判斷患者是否屬于貧血,并評估患者的貧血類型。
在本次研究中:比較兩組研究人員的紅細胞水平,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比較兩組研究人員的血紅蛋白水平,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通過觀察兩組研究人員的各項指標,可以清晰地發現觀察組的各項指標都要遠遠高于對照組,這說明通過血液檢驗能夠準確的鑒別其是否患有貧血。而貧血在臨床上有著很多種類型,主要有增生性貧血、增生不良性貧血以及溶血性貧血等。而臨床上最常見的貧血類型為缺鐵性貧血,導致患者出現該類型貧血的主要原因是其體內的鐵含量不能夠滿足身體需求,而人如果長期處于缺鐵的狀態中,將會導致自身對血紅蛋白的合成能力下降,并且紅細胞體積也會隨之下降。同時,其他類型的貧血也會導致紅細胞指標以及血紅蛋白指標發生變化。所以,能夠通過檢驗患者這兩項指標的方式,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貧血的問題。
綜上所述,通過血液檢驗的方式對貧血患者進行鑒別診斷,能夠取得準確的診斷效果,可以作為對患者的臨床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