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楓
(隨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 隨州,441300)
老年人的冠心病發病率最高,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心律不齊,不僅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還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老年人的日常活動受限,無法正常的參與社會活動。在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的臨床治療中,應結合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準確評估他們的病情輕重,研究最佳的治療方案,選擇應用更加安全的治療方式。診療工作的有序推進,直接決定著醫患關系的和諧構建,同時影響著醫院現代化建設及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鑒于此,本文特意分析了胺碘酮治療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的臨床療效,希望能為其他的醫務人員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抽選100 例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的患者,確保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及“心律不齊”的臨床表現,提前說明實驗研究的目的,做好家屬們的溝通工作[1]。派出綜合素質較高、診療經驗豐富、責任意識較強的醫務人員,來為不同患者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按照科學分組原則,將全部患者分成對照組50 例以及實驗組50 例。對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1:19,年齡區間為65-79 歲,平均(72.75±1.64)歲;實驗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8:12,年齡區間為69-84 歲,平均(75.08±1.87)歲。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口服藥物對癥治療。實驗組則給予胺碘酮治療,具體如下:胺碘酮治療保證在0.4-0.6 克/天,2-3次/日,兩周后調整用量為0.2-0.4 克/天,2-3 次/日,持續治療一個療程,期間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
1.3 療效評定顯效:患者心律不齊的癥狀消失,發作次數和時間明顯減少50%以上,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正常。有效:患者心律不齊的情況有所改善,發作次數和時間減少50%-90%,心電圖檢查結果有所改善。無效:患者心律不齊的癥狀沒有消失,心電圖檢查結果異常,病情惡化且持續發展。
1.4 統計方法選擇SPSS 22.0 專業軟件進行各項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而p<0.05 則表示組間結果差異性的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分析,詳見表1.

表1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2.2 患者診療服務滿意度的調查對照組及實驗組患者診療服務滿意度的調查,詳見表2.

表2 患者診療服務滿意度的調查
2.3 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統計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統計分析,詳見表3.

表3 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統計
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患者臨床多見,目前普遍主張在積極治療冠心病的基礎上配合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是防治冠心病心律不齊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胺碘酮對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安全性好[2]。胺碘酮為第三類抗心律不齊藥,經由阻斷鉀離子通道發揮抗心律不齊作用,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第一,輕度阻斷鈉通道,且促心律失常作用發生率較小。第二,鉀通道依靠和其他蛋白質的相互作用發揮正常功能和生理作用,是維持心肌細胞正常活動的重要基質。胺碘酮為混合性鉀通道阻滯劑,屬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既能阻斷緩慢激活延遲整流鉀通道,又阻斷延遲整流鉀通道,終止各種微折返,有效地防顫、抗顫。第三,非競爭性阻斷α和β受體,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其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降低主動脈和外周阻力,從而降低心臟后負荷,維持心輸出量,抵消負性肌力作用[3]。因其電生理特性及藥理作用機制,誘發心力衰竭和促心律失常作較小用,故胺碘酮已作為抗心律失常首選藥物。臨床應用時還需注意胺碘酮的副作用,防止因藥物過量而導致心動過緩,因此在用藥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心電圖變化,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處理異常變化。
綜上所述,胺碘酮可有效緩解老年冠心病伴心律不齊患者的臨床癥狀,控制病情穩定,廣泛推廣的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