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文 段莉
(寶雞市康復醫院,陜西 寶雞,721000)
對于精神科患者來說,他們主要在病理、心理和思維上存在著異常情況,一般都會出現急性發病的狀況,并且患者自身沒有自知力,在臨床治療時也存在依從性和配合性差的問題,為治療工作帶來很大的阻礙。實踐證明,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還要采取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獲得顯著的臨床應用效果。相關研究的報告如下:
1.1 基本資料將某院于2018 年2 月至2019 年12 月所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96 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運用抽簽法的形式,平均分為實驗組(n=98)和參照組(n=98)。其中參照組男62 例,女36 例,年齡在18-53 歲,平均(32.30±2.74)歲,實驗組男70 例,女28 例,年齡在20-54 歲,平均(33.55±3.16)歲,經過比對兩組患者的例數、性別等基本資料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P> 0.05)。
1.2 方法參照組:對患者進行常規的精神藥物治療和護理,即指導患者服藥,運動,以及日常生活護理等。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行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包括:①在日常生活中,護理人員加強和患者的溝通,與患者建立起友好的關系,讓患者對其產生信任感。②根據不同的年齡和文化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癥的病情和治療方式,強調需要長期按時服藥的意義,對年齡較大的患者需要加強耐心與其交流[1]。③采用啟發性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積極正面引導,比如回想一些美好的往事,要促使他們積極動腦思考,要讓他們認識到積極配合醫護工作者治療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思維意識,盡快護膚自主精神控制能力。④集中開展心理護理干預。在集中護理的過程中,可以避免患者在單獨環境下的孤獨心理,患者之間有了相互溝通交流的機會,心情會變得開朗起來,鍛煉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這對促使他們精神狀態好轉,對以后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⑤護理人員與家屬進行溝通交流,讓家屬配合治療,并且監督患者,在日常生活多鼓勵贊美患者。⑥了解患者的興趣愛好,鼓勵患者多參與娛樂項目,比如通過體育運動鍛煉或者聽音樂的方式放松精神,舒緩精神上的壓力。當然,還要注意不能過度勞累,要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從而保持充沛精神[2]。⑦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態變化評分,對于評分不合格的患者,要進行心理補救手段,對于有可能產生的意外提前告知,避免患者因為自身缺少專業知識,而恐慌。⑧科學服藥行為能力鍛煉,糾正患者對藥物的恐懼,告知在日常上如何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兩組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組間對比P< 0.05 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比治療后第9 周,實驗組的對治療的依從性高于參照組,組間存在差異( P< 0.05)。見表1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率對比實驗組的治療效率91.84% 高于參照組75.51%,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率對比[n(%)]
精神分裂癥治療周期漫長,需要定時長期服藥,并復查,這樣會造成大多數患者對治療產生抵觸心理,治療依從性對治療效果和日后復發都有緊密關系。由于患者的自知能力較差,并且意識不清醒,加上藥物的副作用,對治療依從性有影響[3]。
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更多地關注患者的心理需求,這樣患者會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的時候,不要忽視任何一個細節,否則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導致治療心理護理干預失敗[4]。在本次研究當中,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實驗組患者的治療依存性顯著和治療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同時也贏得了患者和家屬的信任,從而促使患者走出自閉的精神世界,提高了社會能力,因此這一方法應該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