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胡麗娜
(寶雞市康復醫院,陜西 寶雞,721000)
近些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十分顯著,老年人容易產生很多疾病,其中老年抑郁癥在林場較為常見,患者本身就有一些疾病,再加上缺少子女的陪伴照顧,導致他們感到晚年生活的孤獨,從而承受很大的精神及心理壓力,導致老年人的機體健康狀況下降,嚴重者甚至會威脅生命。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反應遲緩,食欲減退、目光呆滯、情緒不好等,影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為此應該對他們進行精神心理護理,臨床應用效果顯著?,F就先關研究進行如下介紹: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某院老年抑郁患者144 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比對分析,平均分成兩組,每組72 例。對照組選取女性患者40 例,男性患者32例:患者年齡62-84 歲,平均年齡(68±5.9)歲,患者病程2.6-9 年,平均(4.03±2.7)年;觀察組選取女性患者44 例,男性患者28 例:患者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64.9±3.8)歲,患者病程3-10 年,平均(5.12±2.26)年。將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等進行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對照組: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對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療法。首先進行心理疏通,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建立一個親密、信任、依賴的良好關系,讓患者主動傾訴自己的內心想法,走出封閉的內心世界,接受新鮮事物[1]。護理人員對待患者要有足夠的耐心,注意語言要親切,動作要溫柔,消除病人對新環境的陌生感與恐懼感,最大程度的緩解其心理障礙。對待心理問題有過于焦慮、緊張和自殺傾向嚴重的患者,應該進行心理干預和全天監控,清除患者身邊一切危險事物,確保24 小時患者身邊有人,讓病人感受家庭般的溫暖[2]。
1.3 觀察指標顯效:患者情緒明顯轉好,精神狀態良好,其他方面也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精神狀態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病情沒有緩解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l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卡方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以(± 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以(P <0.05)檢驗差異明顯,統計學有意義。
2.1 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進行對比經過不同方式的護理,觀察組患者的抑郁與焦慮指標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 <0.05)。見表1.
2.2 護理前后臨床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的抑郁狀況與焦慮情況好轉明顯,觀察組72 例患者,顯效36 例,有效30 例,無效6 例,治療有效率91.6%;對照組72 例患者,顯效26 例,有效20 例,無效26 例,治療有效率63.8%。兩組資料數據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實驗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焦慮對比(±s,分)

表1 兩組實驗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焦慮對比(±s,分)
組別 抑郁護理前 抑郁護理后 焦慮護理前 焦慮護理后觀察組 65.39±3.11 32.70±3.58 38.91±4.10 30.89±2.10對照組 65.81±5.12 37.50±3.99 39.88±3.05 36.89±3.81 t 0.4048 5.2941 1.0585 8.0911 P 0.6867 0.0000 0.2928 0.0000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對于老年抑郁癥的產生,主要是受到社會心理、生物學、遺傳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很多年輕人都需要工作奮斗,空巢老人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這些老年人長期缺少兒女在身邊的陪伴,同時還會受到一些老年疾病的影響,這就會導致他們容易產生情緒,精神狀態不佳,長期生活在單一孤獨的環境中,與他人缺少溝通交流,這就容易出現老年抑郁癥,表現出飲食不振、精神沉悶、思維遲鈍、血壓不穩等不良身體狀況,并且有著反復發作的臨床狀況[3]。
臨床上針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藥物治療之外,還應該注重精神心理護理的應用,確保能夠實現幫助患者盡快改善病情的良好效果。在患者在院治療期間,醫護人員應與患者建立和諧融洽的醫患關系,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他們的抑郁的精神和焦慮的心情,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障礙,擺脫不良情緒[4]。本次研究表明,精神心理護理對于老年抑郁癥患者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患者的身體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因此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