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娟 易子玉
(四川省骨科醫院內科,四川 成都,610000)
糖尿病屬于臨床內分泌科常見慢性疾病,其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導致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的生物作用受損后引起的代謝性疾病,以血糖偏高為主要特征[1]。人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會造成多個組織及器官的損害,因此降低血糖是目前臨床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手段。而既往實施的常規護理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故本文將護理教育干預實施于我院糖尿病病人中,并對其應用價值進行深入探討,內容如下。
1.1 基線資料本院于2019.01~2020.01 納入52 例糖尿病患者開展研究。根據抽簽法分為2 組,各26 例,甲組男6 例,女20 例,年齡60~80 歲,均值(70.13±4.08)歲;乙組男6 例,女20 例,年齡61~79 歲,均值(69.85±4.16)歲,以上基線資料(P>0.05)。
1.2 方案甲組:常規用藥、基礎護理,乙組:①定期開展糖尿病知識小課堂,由管床護士運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向病人詳細講解血糖控制措施及自我監測血糖的操作,強調糖尿病的危害性與堅持用藥的重要性;并組織糖尿病病友交流會。②指導病人合理運動,適當選擇性進行太極拳、慢跑、散步等有氧運動,運動時機為餐后50min 開始;要求病人每次運動堅持在30 分鐘以上,1 周3 次;告知病人空腹時盡量不要運動,以免誘發低血糖,并囑其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糖果,若運動過程中出現心慌、冷汗等情況應立即食用。③科學飲食方案: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食物,限制糖分及主食的攝入,少食多餐。
1.3 觀察指標(1)護理后病人空腹及餐后2h 血糖水平均處于正常值為達標;病人積極配合醫護工作開展為依從[2]。(2)自制調查問卷對病人健康行為以及疾病認知程度進行評分,分數越高,健康行為越佳、疾病認知水平越高。
1.4 數據處理(±S)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 進行t 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意義。
2.1 護理效果乙組血糖達標率為88.46%(23/26),治療依從性為92.31%(24/26),均顯著高于甲組69.23%(18/26)、76.92%(20/26)(χ2=11.085,9.097,P<0.05)。
2.2 健康行為與疾病認知乙組干預后健康行為及疾病認知評分均優于甲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健康行為與疾病認知評分(±S,分)

表1 兩組健康行為與疾病認知評分(±S,分)
健康行為評分 疾病認知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甲組 26 64.82±5.38 80.15±7.65 70.33±5.46 82.65±4.81乙組 26 65.09±5.34 92.57±6.21 69.64±6.38 93.25±3.97 t-0.182 6.427 0.419 8.666 P-P>0.05 P<0.05 P>0.05 P<0.05組別 n
糖尿病患者對疾病認知水平不足,再加上本病無法徹底治愈、需要終身治療,且糖尿病治療藥物價格昂貴,疾病折磨以及沉重的經濟負擔導致病人往往容易失去治療及戰勝疾病的信心,甚至有可能拒絕配合治療,嚴重影響醫療工作的正常進行。故及時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教育干預十分必要。
健康教育作為預防疾病及促進機體康復的有效手段之一,近些年在臨床被廣泛運用并獲得普遍認可。根據張興群[3]報告顯示,健康教育干預在糖尿病患者護理工作中合理應用,可顯著提高病人自我認知能力與血糖控制優良率。本研究中,乙組病人經過干預,其血糖達標率、治療依從性、健康行為及疾病認知評分均優于甲組(P<0.05),分析原因為積極開展健康知識宣教,能夠有效提升病人對糖尿病的認知水平,避免其因認知不足而產生焦慮的情緒,從而促使其全面配合臨床治療;合理的運動指導可以幫助病人肌肉及其他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從而減少各組織及器官對胰島素的抵抗,促使機體葡萄糖消耗增加,從而改善糖代謝紊亂癥狀,調節血糖水平。上述結論進一步證實護理教育干預模式運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糖尿病患者選擇護理教育模式進行干預,能夠顯著降低病人血糖指標,有助于其治療依從性提高,從而促使病人健康行為與疾病認知評分改善,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