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盼盼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心腦血管專科病院,陜西 延安,716000)
心內科是醫院中最為關鍵的一門科室,而且該科室對醫護資源有較高的要求,尤其心內科護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特殊性,且護理難度較大,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護理風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改善,對心內科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的提升心內科的護理質量,才能更好的為心內科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層級管理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該模式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分層管理計劃,這樣不僅可以促進管理目標的實現,而且對護理管理質量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的重點就是分析層級管理模式在心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2],現將研究情況展示入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7 年5 月至2018 年6 月確定為臨床對象資料的選取時間,將此時期內我院心內科收治的患者中,選取80 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臨床實驗對象,按照數字表隨機的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分組,80 例病患者被分為各40 例的對照組以及研究組,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模式,研究組患者實施層級管理模式,所有患者都符合心內科患者的收治標準,且患者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接受研究,并將其中患有精神障礙疾病的患者排除。在這80 例心內科患者中,其中男、女患者的數量分別為46 例和34 例,患者的年齡為25-78 歲,分組后,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無較大的數據差異存在,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模式,研究組患者在常規基礎上應用層級管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1)構建層級管理小組,由護士長、心內科主治醫生以及護理人員構成,同時制定完善的小組管理制度,不斷的明確各個小組成員的職責,并加強對小組成員的有效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以及護理水平,培養結束后還需要重點加強考核,考核合格的人才能順利參與層級管理;(2)對護理的層級進行合理劃分,組建層級管理小組后,還需對小組的成員進行科學的劃分,可將護理人員劃分為以下幾個等級護理組長、責任護理人以及普通護理人員.護理組長的主要責任就是對各個小組的護理工作進行管理,并且對各組的護理工作進行不定時的抽查,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評價,并將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做好記錄,研究解決措施。責任護理人員的主要職責就是指導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工作,并隨時向護理組長進行匯報,并對本小組的護理工作負責。普通護理人員就是根據護士組長以及責任護士的指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相關護理措施;(3)層級管理模式具體的實施措施,組織心內科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知識的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以及崗位責任感,明確的知道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再結合心內科的特點,建立完善的層級管理體系,體系可包括護理人員崗位職責以及要求、護理培訓、護理流程、獎懲制度以及其他的臨床管理制度.在護理的過程中,我們可實施一人一患的護理原則,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服務。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以及對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將此次研究所涉及的所有數據均錄入到SPSS20.0 統計學軟件中,并整理此次的研究結果。計量資料用t檢驗,組間差異經P 值判斷, 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護理質量以及護理工作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下表。

表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對比(n,%)
心內科是醫院較為重要的科室,其中收治的患者一般都是老年患者或者是病情較重的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也存在較大的難度,只有不斷的提高護理質量,才能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才能減少醫護糾紛。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未開展層級管理,觀察組予以層級管理模式處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文書、病房管理、健康教育、護理操作四個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可以看出層級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在心內科護理管理中,給予患者實施層級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臨床護理質量,而且還能有效的提高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的提升以及護理人才隊伍的改善也有重要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