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民
(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四川 成都,610000)
在現階段社會逐漸進步,因此醫療體制也在不斷深入。對于醫療機構來說,其醫療服務質量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人性化科學化的服務,一定程度上能對廣大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提升。在當前來看,由于經濟不斷發展高空作業以及機動車輛增多導致創傷人數逐漸提升[1]。同時,其多發燒患者比例具有明顯提高。作為當前患者治療中的首要部門,急診科的服務質量對于患者救治具有一定影響。通過進行高質量的護理,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患者致死率和致殘率。本文通過對院前院內急救護理模式進行分析,隨后對其效果進行探究
1.1 一般資料通過選取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其治療時間在2015 年1 月到2018 年12 月,患者共計人數40 例。通過數字排列法進行分組,將其分為一般組和觀察組,對于一般組來說其中年齡在33~54 歲之間。對于觀察組中,其患者年齡在35~57歲。對比兩組患者的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通過將患者進行分組,隨后分為常規急救護理和院前院內急救護理。對于一般組來說,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于觀察組來說采用院前院內急救護理模式。
院前急救:通過成立急救護理部[2],隨后將其進行重點科室的設置,通過給予資金和人力物力各方面支持,在討論中設置急救護理主任。同時在具有高難度工作時,應有主任進行指揮和協調,在有效發揮團隊效能的情況下,進行患者救治質量的提升,對院前院內急救護理模式進行明確落實。對于沒有急救任務的情況下應對手術相關設備,例如心電機圖機[3]、心電監護儀以及除顫儀的日常檢測,同時要將其置于備用狀態,以免出現緊急情況。
院內急救:進行急診患者的入院搶救時,對相關人員要進行相關的病情監測和評估,通過設置院前院內急救方案,在對身體狀況進行評估時,提升整體的救治效果。首先要進行患者呼吸道的檢查,避免其出現堵塞情況,其次,對患者的出血部位進行確定,隨后在檢查患者的血壓、心率和脈搏,看其是否存在異常隨后對患者的意識和反應進行判定。護理人員應通過上述仔細檢查,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通知醫師做護理。在一般情況下看來,患者呼吸道中經常存有異物,因此護理人員要通過患者進行體位的擺放,在配合醫生進行氣管插管時給予充足氧氣,在建立靜脈通道[4]的基礎上,進行留置針的放置。同時通過對血液樣本進行采集,以此提升整體的救治效果。除此之外,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保證患者傷口的良好,隨后進行手術的開展。
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培訓,在急救護理小組內通過由主管護師擔任小組長,在提升整體小組成員素質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分工,落實責任制。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搶救措施的開展,除此之外對于急救部主任來說,還要對各科室的保障工作進行協調,對于出現多發傷急診患者,應進行綠色通道的建立,確保各個環節之間無縫銜接,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護理服務的效果。
1.3 觀察指標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相關急救時間和急診檢查時間進行比對,隨后對住院效果(治愈率=好轉+痊愈)進行評定,根據相關原則進行指導,在監控病人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確?;颊呱w征恢復正常。
通過對一般組和觀察組治療時間及相關住院效果比對,觀察組的相關參數優于一般組。具體情況如下表:

表1 一般組和觀察組治療時間及相關住院效果比對
院前院內急救護理主要通過進行及時搶救,從而提高整體救治率。在傷者入院后應進行急救通道的建立,隨后對心電圖以及常規[2]等進行檢查,通過及時通知相關護理科室,告知其檢查時間和項目,保證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相關指導。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以此來降低醫療風險的發生,提升患者安全保障。本院通過院前院內急救護理在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和患者效率的同時,對患者生命進行了挽救,急救護理作為當前開展及護理的主要基礎,應在明確規章制度的情況下,讓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在開辟綠色通道的基礎上進行檢查和治療。對患者心率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現象進行糾正,通過控制患者出血,從而提升手術成功率,但在目前情況下,部分病人由于急救知識不足,一定程度上會耽誤最佳治療時間,導致搶救無效。對于護理人員來說,在急救時應進行動態監測,通過對病人感受和危險癥狀進行及時發現,以此來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和服務意識。在我院開展急救護理以來,通過以患者為中心,在提升醫療工作者急救技能的同時,其護理質量相比之前有了一定提升。
綜上所述,通過對嚴重多發傷患者進行院前院內急救護理,具有顯著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