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彩娟 梁敏 馬全坤
(廣元市第四人民醫院,四川 廣元,628000)
在目前,臨床常見的藥品中,抗菌藥物在利用當中存在諸多的不科學之處,使得因抗菌藥物而生的毒副作用、耐藥菌株、不良反應驟然增多,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甚至間接導致病人死亡率上漲[1]。因此,強化對抗菌藥物的管理是勢在必行的。本文將立足于臨床藥師干預抗菌藥物使用的效果進行探討,以期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1.1 臨床資料我院隨機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250 例病人作為研究的樣本。250 例按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125 例)與對照組(125 例)。觀察組年齡19~64 歲,平均(41.6±22.2)歲,男性57 例,女性68 例;對照組年齡18~63 歲,平均(41.1±22.6)歲,男55 例,女性70 例。兩組病人的資料對比較為均衡,具備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在對照組中,將對其125 例功能性腹瀉病人執行無臨床藥師干預措施。在觀察組中,將對其125 例功能性腹瀉病人執行臨床藥師干預措施。其方法為:
(1)建立科學的抗菌藥物利用體制:圍繞實際藥物管理情況,規范每個科室的抗菌藥物使用。建立專業專門的團隊全方位地監控調動抗菌藥物的科學使用,且以醫院領導為主,臨床藥師為責任人。
(2)提高相關人員能力素質:多舉辦有關抗菌藥物的學術研討與知識講座,宣傳藥物使用的合理性。并增加相關工作的培訓,建立健全相關的考核體制。
(3)進行查房:需要不定期或者定期派遣臨床藥師進行查房,對病人進行有關抗菌藥品的知識健康宣講;臨床藥師要細致地對住院處方與門診進行核查,發現異常做到及時分析與解決。
(4)分級管理抗菌藥物:要圍繞抗菌藥物的特點進行相符地分級處理,一般分為三級,規定相應的使用權限,并不斷對所有級別抗菌藥物的目錄進行完善,對特殊與限制使用級別的藥物進行額外關注。
(5)反饋并檢測抗菌藥物的利用:有機結合真實的情況使抗菌藥物的利用制度統一且科學,并謹慎地對所有科室當中的病歷情況,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與使用原則做好核實與強調工作,保持和所有科室的交流,確保抗菌藥物的利用獲得所有的反饋與檢測,并建立有效的追責制度。
1.3 觀察標準對比兩組臨床藥師干預后抗菌藥物的利用狀況,其中包括抗菌藥物的服用時間和抗菌藥物的品類數量。
1.4 統計學方法把整個數據送入SPSS22.0 軟件中進行解析,且計量資料比較實行t 檢驗,當且以(± s)表示,其中(P<0.05)顯示具備差異,因此具體統計學意義。
如圖表1 所示,觀察組在抗菌藥物的利用時間與品類數量上均清楚地低于對照組對應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抗菌藥物的利用狀況(± s)

表1 兩組抗菌藥物的利用狀況(± s)
組別 例數 利用時間(d) 品類數量觀察組 125 2.13±0.65 0.88±0.24對照組 125 6.20±1.23 1.67±0.55 t-32.709 14.719 P-0.001 0.001
抗菌藥物在臨床的普遍應用,出現了包括用藥時機、用量不當、藥物聯用等諸多不合理之處。因此派遣臨床藥師參與到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能夠為處方開具增加專業性,保障用藥的合理。臨床藥師對病人展開抗菌藥物健康知識宣講能夠大幅度地提升病人安全用藥的意識與知識。臨床藥師的定期地查房能夠有效地對臨床用藥進行有效干預,察覺不合理之處,并針對性地進行改良,保障抗菌藥物運用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藥物的分級管理,使得風險藥物能夠被妥善監管,有利于對具備禁忌證病人的抗菌藥物的管理,從配伍情況、用藥順序、用藥時間進行干預,能夠嚴密地監控所有檢查數據的改變,保障合理用藥,能及時進行藥學干預[2]。追責制度的建立,能夠應對當下抗菌藥物錯誤利用情況,根據情況將其放入年終考核評估里,以此來刺激醫院整體的抗菌藥物科學利用的水準。
且本次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使用了臨床藥師干預的觀察組在抗菌藥物的利用時間與品類數量上均清楚地小于未安排臨床藥師干預的對照組的對應數據。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實驗結論與王穎琳[3]等的實驗結論基本一致,進一步地佐證了臨床藥師干預在抗菌藥物使用中的價值。
綜上,在抗菌藥物的使用中,派遣臨床藥師進行干預,能夠優化抗菌藥物利用效率,十分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