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
(新北區安家衛生院內科,江蘇 常州,213126)
高血壓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征,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作為常見的臨床綜合征,中老年人為多發人群。高血壓的常見病因包括:精神緊張,高鈉鹽、低鉀飲食,大量飲酒等,癥狀表現為:頭暈、頭痛、頸項板緊、疲勞、心悸等。高血壓可以分為兩類: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藥物治療以及非藥物治療,需要結合不同患者的實際病情做出正確選擇,有效預防高血壓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應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鑒于此,本文特意分析了高血壓的分級管理和預防措施,希望能為其他的醫務人員提供參考。
1.1 觀察對象將2019 年6 月-2020 年4 月間在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高血壓治療的100 例高血壓患者隨機選為主要的觀察對象,提前說明實驗目的和研究意義,在此基礎上展開隨機分組。實驗組50 例患者包括男性31 例,女性19 例,患者年齡在51-79 歲之間,平均(60.03±2.29)歲;對照組50 例患者包括男性37 例,女性13 例,患者年齡在55-86 歲之間,平均(64.17±3.56)歲。
1.2 方法措施在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前建立個人檔案,對照組實行統一管理,實驗組采用分級管理,實施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具體為:(1)一級管理。I 級高血壓患者,潛在的危險因素不多,患者患病初期進行間隔3 個月1 次的隨訪,隨訪期間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傾聽患者主訴,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預防干預半年后患者病情情況無變化則采取臨床藥物治療[1]。(2) 二級管理。Ⅱ級高血壓患者危險因素數量高于I級高血壓,對此類患者進行間隔2 個月1 次的隨訪調查,隨訪期間對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行檢測,對患者進行規范性的指導干預,即藥物治療的方法、目的、遵從醫囑用藥的必要性等。(3)三級管理。此類患者需要每個月進行1 次隨訪,隨訪期間不但要對患者病情控制情況進行檢測,還要著重強調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若患者主訴藥物不良反應問題明顯,可以對其進行靶器官損害評價,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尤其是日常的飲食、運動方面的相關問題。患者進行為期1 年的分級管理干預后,進行血壓情況復查。
1.3 效果評價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為:患者全年中9 個月以上時間舒張壓均在90mmHg 以內,收縮壓在140mmHg以內。有效為:患者全年中6 個月以上、9 個月以內時間舒張壓均在90mmHg 以內,收縮壓在140mmHg 以內。無效為:顯效、有效標準均未達到。
1.4 統計方法使用SPSS 21.0 軟件處理各項數據,計量資料實施卡方檢驗,p<0.05 表示組間結果差異性的統計學意義。
2.1 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兩組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分析,可見表1.

表1 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2.2 高血壓患者社區服務滿意度及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統計兩組高血壓患者社區服務滿意度及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統計分析,可見表2.

表2 高血壓患者社區服務滿意度及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統計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性疾病,集中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會誘發心腦管疾病,當前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表現,和年輕人的飲食、生活習慣不良相關[2]。當前,高血壓的治療以及管理工作執行效果不佳,未達到預期目標。分級管理是在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了解患者高血壓分級情況的基礎上開展的管理工作,注重對危險因素的控制以及規范性管理和治療工作。高血壓分級管理可以將治療以及預防措施貫穿于患者康復治療的全過程,通過分級管理可以提高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且幫助高血壓患者規范日常的生活習慣,增加他們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隨機抽選100 例高血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進行組別劃分,組間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顯示,分級管理的實驗組患者,高血壓治療效果、社區服務滿意度均優于統一管理的對照組,且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高血壓的蔓延發展增加了臨床合并癥問題的發生率,針對高血壓采取社區分級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生活質量等,十分符合患者需求,繼續研究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意義重大,也將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