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明江 王暖鳳 孫智穎 王艷菊(通訊作者)
(1 大慶油田總醫院口腔修復科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2 黑龍江省醫院南崗分院體檢科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根尖周病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發病后,患者的頜面部會出現劇烈的疼痛和腫脹。經過反復常規根管治療,根尖周病變持續存在的患者為難治性根尖周炎,會出現復發性根尖周膿腫、進行性骨質破壞等癥狀[1],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本文探討非手術根管再治療與根尖手術聯合治療難治性根尖周炎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100 例我院收治的難治性根尖周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 例,男29 例,女21 例,年齡最小、最大分別為35 歲、71 歲,平均(49.71±2.89)歲。發病時間25 天~5 年,平均時間(1.32±0.41)年。
對照組50 例,男32 例,女18 例,年齡最小、最大分別為37歲、72 歲,平均(49.21±2.01)歲。發病時間24 天~5 年,平均時間(1.21±0.24)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 >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50 例采取傳統的手術,給予消炎、止痛和充填等治療,取出患牙充填物,明確根管長度后再準備,實施根管交替沖洗,并對瘺管病變患者實施搔刮,每周換藥一次,實施常規根管以及牙體充填。
觀察組患者則實施非手術根管再治療與根尖手術聯合治療。去除舊的填充物之后消毒沖洗根管,實施充填根管測壓,并用熱牙膠充填粗大根管,保證充填的致密性。對根管充填后再給予根尖手術,消毒麻醉后去除唇頰側骨壁,促使病損根尖區暴露,磨除根尖病變組織,搔刮竇道,最后全面修整充填處表面,對手術部位進行沖洗并縫合組織瓣。
比較兩組患者牙齒疼痛消失時間、牙齒腫脹消失時間、竇道、疼痛和腫脹發生率、手術前和術后3 個月患者VAS 評分、咀嚼功能;療效。
顯效:X 線顯示根尖周圍透射消失,牙槽骨正常,根尖疼痛和腫脹消失,咀嚼正常;有效:癥狀改善,咀嚼功能改善,X 線顯示根尖周圍透射縮小;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
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牙齒疼痛消失時間、牙齒腫脹消失時間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牙齒疼痛消失時間、牙齒腫脹消失時間對比(,d)

表1 兩組牙齒疼痛消失時間、牙齒腫脹消失時間對比(,d)
組別 n 疼痛消失時間 牙齒腫脹消失時間觀察組 50 5.02±1.12 7.01±1.45對照組 50 8.45±2.24 9.15±2.57 t 5.245 6.634 P 0.000 0.00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00%遠低于對照組的18.00%,差異顯著(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比較(例)
手術前兩組VAS 評分、咀嚼功能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而在手術后3 個月比較,顯示觀察組VAS 評分、咀嚼功能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咀嚼功能分析對比(,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咀嚼功能分析對比(,分)
組別 n 時期 VAS 評分 咀嚼功能觀察組 50 術前 6.13±1.24 56.56±4.55 3 個月 1.24±0.21 86.15±13.56對照組 50 術前 6.16±1.25 56.81±4.79 3 個月 2.56±0.56 75.57±10.13
觀察組療效為100.0%優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療效對比(例)
根尖周炎的病因按致病刺激的性質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非感染性包括物理創傷和化學刺激[3-4]。從機體對病原體刺激的反應來看,主要是免疫因素,其中細菌感染和免疫反應是導致難治性根尖周炎的主要因素[5]。本文中,對照組50 例采取傳統的手術,觀察組患者則實施非手術根管再治療與根尖手術聯合治療。顯示,觀察組療效、牙齒疼痛消失時間、牙齒腫脹消失時間、竇道、疼痛和腫脹發生率、手術后患者VAS 評分、咀嚼功能均優于對照組,P <0.05。
綜上所述,難治性根尖周炎患者實施非手術根管再治療與根尖手術聯合治療效果確切,可提高療效和減輕不良反應,改善咀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