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香
(902 醫院第一派駐門診部 安徽 蚌埠 233000)
肺部孤立性球形病變多見于肺結核、肺癌、肺部良性腫瘤和炎性病灶中,在影像學檢查中是一種常見的征象,為了更好的對疾病進行判別,把握治療時間,在臨床中就應加強對影像學技術的應用,對肺部區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在臨床診斷中多采用CT 診斷和X 線診斷技術,其中CT 診斷是X線診斷的補充,可以為疾病的監測和治療提供有利的數據信息,便于對疾病的鑒別和診斷[1]。為了對兩種診斷方式的效果進行觀察分析,本次就針對我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4 例肺部孤立性球形病變患者為例,均采用CT 診斷和X 線診斷方法,觀察其臨床診斷效果。現報告如下。
隨機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4 例肺部孤立性球形病變患者,所有患者均臨床表現為胸痛、咯血,發熱等癥狀,其中男性39 例,女性35 例;年齡48 ~74 歲,平均年齡(51.58±2.36)歲;經病理學診斷為良性腫瘤11 例,惡性腫瘤17 例,肺部炎癥16 例,肺結核18 例,其他12 例。
所有患者均經X 線診斷和CT 診斷,其中X 線診斷方法:采用X 線法及其相關設備對患者肺部區域進行掃描。CT 診斷方法:取64 排雙螺旋CT 進行掃描,電壓為120kv,電流120mA/s,準直24i×1.2mm,矩陣512×512,層厚7.2mm,視野320×320mm。采用優維顯造影劑,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入單次造影,將50ml 優維顯加入50ml 生理鹽水中進行注射給藥,注射速度為每秒6ml/s[2]。圖像采集30s,經圖像工作站對所有掃描數據進行圖像分析,進行診斷。
以病理學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對CT 診斷和X 線診斷結果進行對比,比較兩種不同診斷方法的準確率。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 對組間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 檢驗,P <0.05 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種不同診斷方法結果對比:經病理學診斷,74 例患者中惡性腫瘤17 例,CT 診斷為惡性腫瘤17 例,X 線診斷惡性腫瘤13 例。對結果進行分析,CT 診斷特異度、敏感度、準確率均為100.00%,漏診率為0.00%,X 線診斷特異度、敏感度、準確率、漏診率分別為98.28%、72.22%、94.59%以及27.78%,兩種檢測方法相比,敏感度和漏診率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表2。

表1 兩種不同診斷方法結果對比

表2 兩種不同診斷方法惡性腫瘤診出結果比較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影像學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在臨床檢查中出現多種診斷技術和診斷方法。肺部孤立性球形病變在影像學檢查中是一種常見征象,臨床診斷難度大,誤診率和漏診率較高,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對臨床治療效果也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肺部孤立性球形病變有效的診斷技術一直是臨床中關注的課題[3]。
在影像學診斷中,當患者孤立性球形影像直徑在超過5cm的情況下,則有較大的可能性為肺部惡性腫瘤,肺部上葉間后端病變通常以炎性病變和肺部結核較多,下葉前段病變多發生肺部惡性腫瘤,且球形影像直徑越大,則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也就會隨之增加,兩者呈正相關關系[4]。且無論是肺部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都會出現分葉的情況,尤其是在惡性腫瘤中分葉表現更多。如發現肺部病灶內出現鈣化,則多為良性腫瘤或肺部結核,在多種腫瘤疾病診斷中,肺部孤立性病灶一直是臨床影像學診斷的難點。據文獻表明,CT 診斷技術肺孤立性病灶診斷中確診率達到88%以上,其中良性病變和惡性病變中檢出率相對較高,通過CT診斷可以對良性或惡性腫瘤進行更好的明確,而X 線診斷難以辨別腫瘤為良性或惡性,誤診率和漏診率較高。因此在臨床診斷中,為了對患者肺部病變情況進行更好的分析,應積極采用CT 診斷技術,如屬于炎癥病變,還要進一步通過CT 診斷來確定病變的程度,以便于醫生可以根據診斷結果來進行針對性治療[5]。雖然CT 診斷的準確率較高,但也存在漏診或誤診的現象,可能是人為因素所造成,因此在臨床診斷中還要加強對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要求掌握CT 診斷操作技能,提高診斷準確率。
在本組研究中,經病理學診斷,74 例患者中惡性腫瘤17例,CT 診斷為惡性腫瘤17 例,X 線診斷惡性腫瘤13 例。對結果進行分析,CT 診斷特異度、敏感度、準確率均為100.00%,漏診率為0.00%,X 線診斷特異度、敏感度、準確率、漏診率分別為98.28%、72.22%、94.59%以及27.78%,兩種檢測方法相比,敏感度和漏診率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綜上所述,CT 診斷技術在肺部孤立性球形病變的臨床診斷中敏感度更高、漏診率更低更具有臨床價值,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