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瑤 鄭周帥(通訊作者)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藥學部<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兒童發育重大疾病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 400014)
抗菌類西藥是西醫臨床廣泛應用的藥物類型之一,相關數據表明,我國抗菌類西藥使用率超過30%,基層醫院抗菌類西藥使用率更是高達50%左右[1]。隨著近年來抗菌類西藥濫用、用藥指征不嚴格規范等因素的影響,常易導致患者在用藥治療過程中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如皮膚紅斑、皮疹、嘔吐等,這些不良反應不僅會增加患者機體痛,嚴重時還易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臨床需積極分析抗菌類西藥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原因[2]。本文現將抗菌類西藥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研究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某院自2018 年1—12 月收治的120 例應用抗菌類西藥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臨床資料均完整;(2)患者不良反應報告均全面。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器質性疾病者;(2)合并惡性腫瘤疾病及精神系統疾病者。該項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回顧性分析和統計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等,根據ADRs 監察中心制定的藥物不良反應因果關系分析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具體原因,并按照《新編藥物學》與藥品說明書對患者所發生的不良反應進行分類。
對比不同性別、年齡、抗菌藥物類型、用藥數量等,以總結抗菌類西藥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發生規律。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女性、年齡>60 歲、應用抗菌藥物類型為β- 內酰胺類藥物、單一用藥及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男性、年齡≤60 歲、其他抗菌藥物類型(包含喹諾酮類藥物、大環內酯類藥物、磺胺類藥物)、聯合用藥及其他給藥途徑(包含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口服、外用) 的患者,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120 例不同性別、年齡、抗菌藥物類型、用藥數量、給藥途徑的不良反應構成比[n(%)]
不良反應累及器官或系統主要為皮膚及附件,其次為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不同系統不良反應表現具有一定的差異,見表2。
在本研究中,女性不良反應構成比高于男性,主要原因在于女性對抗菌藥的敏感程度更高,尤其是生理期或妊娠期女性,應用抗菌類西藥將可能出現特殊的反應,從而使其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加,>60 歲的老年患者不良反應構成比高于青年患者的主要原因在于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會導致患者機體消化、代謝功能降低和臟器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從而導致藥物代謝率降低,使藥物大量蓄積在其體內而發生不良反應[2]。

表2 120 例不良反應累及器官或系統和表現
β-內酰胺類藥物所致不良反應構成比顯著高于其他藥物的原因在于β-內酰胺類藥物具有廣譜、高效、無需皮內試驗等優點,是臨床醫師首選抗菌藥物類型之一,但其本身是一種降解產物,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從而易引發患者發生過敏反應。
單一用藥不良反應構成比高于聯合用藥的主要原因為使用單一抗菌類藥物的人多!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途徑的原因在于通過靜脈滴注給藥,藥物無需經過肝臟首過效應,可直接進入體內循環系統,雖能快速起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但是,抗菌類西藥本質存在雜質、微粒、分解產物及藥物合成副產物,這些物質直接進入體內循環系統,可對機體血管產生一定刺激,從而易引發患者出現不良反應[3-5]。
綜上所述,抗菌類西藥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發生具有一定的特征,即多發女性、老年患者、應用β-內酰胺類藥物患者、單一用藥及靜脈滴注用藥患者,主要是由于這查情況的人數所致。臨床可提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才能降低其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