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明 王明玉 徐丙超 張欣(通訊作者)
(1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功能室 江蘇 連云港 222000)(2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 連云港 222000)(3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癲癇屬于我院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其主要以患者的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反復癇性發作為特征,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據相關醫學研究資料表示[1],癲癇病發病人群主要為1 歲以內兒童,其次為1 ~10 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幾率會逐漸降低,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繼之出現痙攣,常伴尖叫,面色青紫,尿失禁等現象,持續數十秒或數分鐘后痙攣發作自然停止,進入昏睡狀態,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臨床中對于癲癇病患者盡早診斷并采取相關措施給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癲癇病患者的臨床診斷方式進行研究分析,內容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的34 例臨床確診患有癲癇病患者均來自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收治,其中包括男性患者為19 例,女性患者為15 例,患者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9 ∶15;患者的上下年齡分別為68 歲和7 歲,年齡均值為(32.9±3.5)歲;所有患者均在家屬的自愿情況下接受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監督核準研究內容,患者臨床病例資料完整。
(1)數字腦電圖診斷:由本院相關檢查人員對所有患者進行診斷指導,要求患者取坐位后在較為安靜的環境內采用MEMRS實施常規掃描檢測,對其檢查圖像進行觀察,直至腦電圖顯示圖像清晰、基線平穩以后停止檢查。
(2)動態腦電圖診斷:由本院相關檢查人員采用 CMS-4000 型動態腦電系統實施常規掃描檢測,掃描時間需要持續24小時,之后對患者的檢查結果進行觀察記錄。
對兩種方法檢查后的腦電圖以及結果由至少2 位以上的本院權威專家進行診斷,并給予有效對比。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數字腦電圖診斷的陽性檢出率為76.47%相較于動態腦電圖的97.06%較低,且數字腦電圖對癲癇病患者的陽性檢出例數為26 例,動態腦電圖對癲癇病患者的陽性檢出例數為33 例;兩組相關數據對比,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顯著說明,相比數字腦電圖,動態腦電圖對癲癇病患者的診斷效果更加明顯。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法診斷結果比較(例)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腦電圖診斷技術也在不斷地進行完善。參考相關醫學文獻[2],發現癲癇患者的發病形式一直在不斷增多,且表現出復雜的狀態,為患者的臨床相關治療和診斷皆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而腦電圖診斷屬于癲癇患者主要的診斷方式之一,數字腦電圖診斷由于其描記時間較短,多數患者不能夠在診斷時恰巧發病,因此在短期內無法記錄患者腦內異常放電現象,不能夠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診斷,需要進一步研究分析;本文將對癲癇患者臨床中分別采用數字腦電圖和動態腦電圖兩種診斷方式診斷的效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數字腦電圖對癲癇病患者的陽性檢出例數為26 例,檢出率為76.47%,動態腦電圖對癲癇病患者的陽性檢出例數為33 例,檢出率為97.06%,兩組相關數據對比,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顯著說明,相比數字腦電圖,動態腦電圖對癲癇病患者的診斷效果更加顯著。
動態腦電圖的診斷可以通過長時間或者反復的對患者腦內的詳細情況進行不斷的反應和鑒別,其除了可以在患者癲癇發作時對其腦活動進行監測以外,還可以記錄到患者清醒或者睡眠狀態下的腦活動現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癲樣放電的檢測率;因此,動態腦電圖診斷檢出率較高。另外,相關文獻資料也曾表示[3],動態腦電圖對癲癇患者的檢測率要遠遠高于數字腦電圖。本次通過動態腦電圖對癲癇患者的診斷檢測發現多數患者均呈現出典型的的(多)棘、尖(慢)波、棘慢綜合波、尖慢綜合波及高波幅節律性δ 波。且癲癇患者的癇波僅在發作癲癇疾病或者睡眠中顯示,而動態腦電圖可通過長期觀察記錄患者臨床狀態和腦內生物電變化,對其癲癇疾病的診斷和鑒別均可以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