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碧
(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中醫醫院 四川 宜賓 644000)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腸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所消化引起的慢性潰瘍,其發病原因和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生活規律的不平衡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日趨升高,多發于胃部和十二指腸,臨床表現為反胃、惡心嘔吐、唾液分泌增多,胃鏡及黏膜活檢可確診,內鏡下表現為呈橢圓或圓形,底部平整,覆蓋有白色或灰白色苔膜,邊緣整齊,周圍黏膜充血水腫,分活動期(A1、A2)、愈合期(H1、H2)和疤痕期(S1、S2)。HP 檢測陽性。消化性潰瘍還會引起胃出血、穿孔、梗阻、癌變等并發癥,對病人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脅[1]。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中醫辯證分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中醫根據辯證分型針對脾胃虛寒進行調節,同時還需要結合西醫三聯法口服奧美拉唑、甲硝唑及克拉霉素進行抗菌、抑酸治療,才能更好的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對我院2019 年1—12 月就診的48 例脾胃虛寒型消化性潰瘍病人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試分析結合用藥的臨床價值,詳見下文。
將2019 年1—12 月我院就診的48 例脾胃虛寒型消化性潰瘍病人納入研究,根據抽簽法進行分組,將病人分為實驗組(n=24)和參照組(n=24)。參照組病人實施中醫藥治療,實驗組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參照組中男13 例,女11 例;年齡24 ~70 歲,平均年齡(46.1±2.6)歲。實驗組中男10 例,女14 例;年齡22 ~68 歲,平均年齡(45.2±2.4)歲。所有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對比無顯著差別(P >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病人均符合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及中醫癥候診斷標準;經告知后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相關文件,經我院相關醫學部門準許。
排除標準: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惡性腫瘤患者;肝腎器官嚴重受損者;精神意識不清晰,無法正常交流者;哺乳或妊娠期婦女。
1.2.1 參照組 參照組病人實施中醫藥治療,采用溫胃補脾湯加減,藥材:黃苗(黃芪)9g,黨參15g,厚樸6g,桂枝9g,茯苓6g,白芍6g,木香6g,延胡索6g,法半夏9g,甘草6g;反酸加海螵蛸、浙貝母,胃陰不足加麥冬和沙參,泛吐清水者加陳皮、干姜。每天煎服1 劑,早晚各1 次,持續治療2 個月[2]。
1.2.2 實驗組 實驗組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在中醫辯證治療基礎上,結合西藥實現抗菌、抑酸的目的,采用西藥三聯法,口服奧美拉唑鎂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30092;生產廠家: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0mg×7s/板/盒)10mg/次,2 次/d;甲硝唑片(國藥準字:H42021947;生產廠家: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規格:0.2g×100s)0.4 ~0.6g/次,3 次/d;克拉霉素(國藥準字:H20058305;生產廠家:浙江震元制藥有限公司;規格:0.25g×6s/板×1 板/盒)0.5g/次,2 次/d[3]。所有藥物均持續服用1 周。
觀察對比兩組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胃泌素、腫瘤壞死因子α 和C 反應蛋白水平變化以及中醫證候積分(疲乏、疼痛、便溏薄、腫脹及苔薄白)。治療效果評定參考: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胃鏡下潰瘍及周圍炎癥消退;有效: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胃鏡下潰瘍基本消失,有輕微炎癥;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加重,胃鏡下仍有部分潰瘍未消失。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病人的治療總有效率95.83%高于參照組的83.33%,差異不顯著(P >0.05),但顯效率之間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治療有效率對比[n(%)]
治療后兩組病人的胃泌素、腫瘤壞死因子α 和C 反應蛋白水平均較前降低,且實驗組病人的以上指標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胃泌素、腫瘤壞死因子α 和C 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對比(,ng/L)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胃泌素、腫瘤壞死因子α 和C 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對比(,ng/L)
組別 n 胃泌素 腫瘤壞死因子α C 反應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24 86.24±7.05 49.67±3.32 32.02±6.87 20.67±3.32 123.36±13.17 81.28±11.24參照組 24 86.25±6.69 69.83±4.62 33.03±6.49 31.25±6.67 122.43±13.29 91.25±10.23 t 0.005 17.360 0.524 6.957 0.244 3.214 P 0.996 0.000 0.603 0.000 0.809 0.002
實驗組病人治療后的疲乏、疼痛、便溏薄、腫脹及苔薄白積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表3 兩組病人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組別 n 疲乏 疼痛 便溏薄 腫脹 苔薄白實驗組 24 0.89±0.15 1.03±0.37 0.87±0.13 0.97±0.45 0.72±0.11參照組 24 3.01±0.72 3.15±0.34 2.36±0.42 2.94±0.73 2.17±0.32 t 14.122 20.669 16.603 11.254 20.99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內科常見的一種疾病,隨著現代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不規律,導致該病的發病率大大提升。患病初期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也偶有隱痛、脹痛、灼燒痛感覺,隨著病情的發展,嚴重時會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穿孔、甚至癌變。以往在臨床治療中主要依靠西藥治療,但近年來隨著中醫學在臨床中的深入發展,在諸多的疾病中得到應用,并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臨床治療中也開始重視中醫治療在消化性潰瘍中的應用。中醫將消化性潰瘍歸為“胃脘痛”、“內瘍”、“吞酸”等范疇,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病理為脾胃虛弱,因飲食不節、勞逸失常,寒邪侵襲等導致脾胃虛寒。溫胃補脾湯具有益氣活血、補氣健脾、扶正祛邪的功效,結合和西藥三聯療法治療能夠更好的清除幽門螺桿菌,促進潰瘍愈合和疾病康復。
由于消化性潰瘍具有周期性、反復性以及長期性的特點,在發病時體內會積聚大量的瘀血,進一步致使身體虛弱,加劇病情。因此,在藥物治療中應注重活血化瘀,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溫胃補脾湯加減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消化性潰瘍,根據中醫理論中的溫中補虛的思路,《本草正義》中提到“補益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故養胃還需健脾。干姜溫胃祛寒,抑制胃蛋白酶作用內含姜烯促進黏膜合成;白芍濟陰助陽,且現代醫學表明,白芍可降低腸道收縮頻率;黃芪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本草經解》中說:“黃芪稟天春升少陽之氣,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味甘無毒,稟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溫能生肌,故主張排膿止痛。桂枝味辛性溫,具有祛寒止痛、溫肺化飲等功效,《本草經解》提到:“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潤澤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中者脾也,辛溫則通暢肝氣,而脾經受益。”黨參、茯苓、延胡索等藥材具有健脾益氣、消炎活血的功效;甘草具有益氣和中的功效,能夠減少胃酸分泌,同時還能止痛,預防潰瘍膿化,緩解胃部平滑肌群痙攣,促進潰瘍愈合,陳皮具有行氣利肺的功效,諸藥合用具有補氣健脾、柔肝止痛、益氣生血、扶正祛邪的功效。結合西藥中的奧美拉唑、甲硝唑及克拉霉素三聯療法針對幽門螺桿菌達到較好的殺菌作用,同時還能夠抑制胃酸分泌,對胃黏膜進行保護。但用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選擇對腸胃刺激性強的藥物,避免胃黏膜受損、加劇潰瘍程度。奧美拉唑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可以直接作用于胃黏膜壁的細胞上,抑制細胞中氫鉀的ATP 酶活性,減少胃酸分泌;具有較強的藥效,且藥效持久,降低胃酸濃度,調節胃腸功能,保護胃腸黏膜上皮細胞的穩定,并修復黏膜損傷,從而促進潰瘍消失。甲硝唑是臨床中常用的抗菌藥物,主要用于治療或預防由厭氧菌引起的系統或局部感染,如腹腔、消化道、等部位的厭氧菌感染,在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克拉霉素屬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通過阻礙細胞核蛋白的聯結,抑制蛋白質的合成而發揮抑菌作用,與其他抗菌消炎藥物聯合使用,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較好的清除作用。雖然西藥治療見效快,但長時間或大量使用西藥治療對病人的脾胃刺激較大,藥副反應較多,藥物依賴性大,停止用藥后極易復發,從而使治療效果降低。而中醫主要以辯證論治的方法治療,并具有藥副作用少、費用相對較低的優勢,病人更易于接受。中西醫結合是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能夠從整體上減少醫療費用,并提高治療效果,快速有效的緩解或減輕病人的炎癥反應、疼痛,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結合本文結果來看,實驗組病人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 <0.05),實驗組病人的胃泌素、腫瘤壞死因子α 和C 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低于參照組(P <0.05);且實驗組病人治療后的疲乏、疼痛、便溏薄、腫脹及苔薄白積分顯著均低于參照組(P <0.05)。可知西藥三聯法結合中醫分型治療能夠促進潰瘍愈合,減輕炎癥反應,并調節胃腸功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脾胃虛寒型消化性胃潰瘍,能夠更好的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黏膜修復,同時增強對幽門螺桿菌的清除作用,改善炎癥反應,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