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斌 何維春 馬寧 牛建凡 馬秋霞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康復醫學科 寧夏 銀川 750001)
本研究將早期介入康復訓練用于2017 年9 月-2019 年5 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中,現進行總結匯報如下。
選取2017 年9 月—2019 年5 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4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髖部骨折,有手術指征,病情穩定,意識清楚,年齡≥65 歲,傷前下肢功能良好,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病理性髖部骨折患者,認知障礙及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嚴重內科疾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器質性疾病者,預期生存時間<1 年者,合并出血性疾病者,合并嚴重感染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其中男17 例,女23 例;年齡65 ~78 歲,平均年齡(71.2±3.2)歲;就診時間1 ~3d,平均就診時間(1.6±0.3)d;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20 例)和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分析,差異不顯著(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術后做好牽引制動、疼痛管理、并發癥預防并進行常規功能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介入康復訓練,具體如下:術后去枕平臥,患肢可借助外展枕采用30°外展中立位,搬運、翻身時注意體位和髖關節保護。術后麻醉消退后6h 可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適當開始進行床上功能鍛煉,超早期功能鍛煉應從踝、趾關節開始,訓練形式主要有踝泵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必要時進行CPM 儀訓練,訓練方式主要為主動屈伸,和抗阻練習;同時加強上肢肌力練習。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可從術后1 ~2d 開始逐步進行股四頭肌、臀肌等長收縮練習;術后3~5d 逐步開始從簡到繁、從短到長、從被動到主動的挺胸、吹氣球、直腿抬高、髖膝關節小幅度屈伸(屈髖<90°,屈膝<30°)、抬臀等練習,如患者配合度不高可借助下肢功能康復器進行;術后6 ~7d 行從被動到主動的下肢外展、內收、后伸練習;術后8 ~10d 開始,患者痛感慢慢消失,可開始進行離床訓練,臥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在扶助行器幫助下不負重行走等訓練;術后2 周開始做床邊踢腿鍛煉-穿脫褲、如廁等日常功能-部分負重-上下樓梯等訓練。整個訓練過程需按照患者具體情況制定訓練方案并監督執行,秉承從簡到繁、從短到長、從輕到重的原則。
對兩組手術前后疼痛情況、住院時間、出院后1、3、6 個月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1],得分范圍0 ~10 分,得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Harris 評價,得分范圍0 ~100 分,得分與髖關節功能呈正比。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前及術后VAS 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 >0.05),觀察組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出院后1 個月、3個月、6個月Harris評分顯著高對照組(P <0.05);詳見表1,2。
表1 兩組術前后疼痛情況、住院時間比較結果()
組別 例數 VAS(分) Harris(分) 住院時間(d)術前 術后 出院后1 個月 出院后3 個月 出院后6 個月觀察組 20 7.3±0.5 4.4±0.4 68.9±2.3 79.6±3.1 85.1±2.7 11.2±3.5對照組 20 7.1±0.6 4.3±0.3 63.2±4.1 71.3±3.3 78.6±2.9 17.3±2.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髖部骨折是一種常見下肢骨折,主要包含股骨粗隆間、股骨頸及股骨粗隆下骨折等,好發于老年人群;主要原因為老年人群多合并骨質疏松等,且身體機能下降,因此在發生摔倒、撞傷等情況是更容易導致髖部骨折[2,3]。
有研究發現,超過半數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在術后1d 內,而術后患者坐起、行走、活動時間均會明顯影響患者病死率[4,5];綜上所述,功能訓練的時機對降低并發癥發生、提升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早期康復訓練介入是指術后在不影響手術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將功能訓練提前,可從被動的小幅度的床上訓練開始,肌肉早期訓練和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促進血液回流,避免粘連降低血栓形成;而早期的功能訓練縮短了患者臥床時間,降低了壓瘡等的發生;同時早期功能訓練也促進看關節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提示:術后早期介入康復訓練可顯著提升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