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玉玲
(宿遷市中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呼吸衰竭指的是,患者肺部換氣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或肺通氣所導致患者在靜息的狀況下足夠量的氣體互換不能夠得到良好的維持,造成二氧化碳的滯留以及缺氧,使得患者的代謝功能和生理功能出現嚴重問題,老年人患者非常容易因肺部功能障礙從而引起其它臟器疾病[1]。為了搜尋更為完美的護理方式,此實驗針對老年人呼吸衰竭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且獲得了優秀的臨床效果。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我院以隨機的方式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66例在本院治療老年呼吸衰竭的患者。我院按照隨機數字表法的方式將患者分成兩組,參照組33例、實驗組33例。實驗組中的男18例、女15例,年齡51~72歲,平均(62.6±1.4)歲。參照組中的男13例、女20例,年齡51~70歲,平均(60.5±1.6)歲。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的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依據具體狀況實施抗感染、吸氧和矯正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參照組患者實施傳統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則在參照組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仔細對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查看,依照不同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2)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由于疾病的影響,時長會產生過度焦慮、極度緊張、過分恐懼等不良心理因素,甚至導致抑郁從而放棄治療,所以護理人員應及時采取心理安慰,耐心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健康康復重要性、同期患者現身說法、叮囑患者家屬多關愛與關心,讓其用樂觀從容的心態面對治療[2]。(3)環境護理,環境護理,保證患者病房內的溫度、濕度定期進行通風消毒,為了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可在病房內擺放鮮花、張貼貼紙,避免環境對患者產生刺激。(4)氧療護理,吸氧前,護理人員需第一時間檢查吸氧設備,確保濕化瓶內氧氣瓶內的氧氣充足以及無菌水合格,指導患者的正確呼吸方式。(5)飲食護理,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飲食原則應少食多餐,盡可能避免使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保持清淡,膳食均衡,多食用維生素、蛋白質含量豐富的水果、蔬菜[3]。
觀察比對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及認知功能的評分情況,采取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數據比較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士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當P<0.05時,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參照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的評分分別為(55.21±8.16)、(56.32±9.74)、(59.26±8.71)以及(66.11±8.16)。實驗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的評分分別為(73.85±7.29)、(68.48±10.64)、(66.52±9.91)以及(70.97±8.82)。兩組患者對比計算后的t值分別為(9.7859)、(4.8426)、(3.1610)以及(2.3235)。兩組患者對比計算后的P值分別為(0.0000)、(0.0000)、(0.0024)以及(0.0233)。經對比兩組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呼吸衰竭疾病的發生,是由于患者肺部通氣功能障礙以及無法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為一種臨床綜合征。患者因本身疾病原因及老年人生理特點,在住院治療期間,時長產生多種心理問題,造成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無法做到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所以,臨床中不但需增強對疾病的治療,還應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提供給患者最為有效的飲食護理以及心理護理,確保患者形成積極的心理觀念,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患者勤交流多溝通,更進一步提升治愈效果[4-5]。為了證實此種護理方式的臨床效果,選取66例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參照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均差于實驗組,經對比兩組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一次驗證此方法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呼吸衰竭的老年人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可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臨床療效顯著,此方式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