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天津音樂學(xué)院,天津 300171)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tài)&R)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jì)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我國領(lǐng)導(dǎo)人分別提出建設(shè)“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jì)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合作重點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shè)的社會根基,其提倡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xué)術(shù)往來、人才交流合作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chǔ)。由于沿線國家都有各自的文化和語言,因此,各國之間的交流不可缺少的就是翻譯環(huán)節(jié),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翻譯活動也離不開文化。那么,如何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語境下,讓中國民歌走向世界?本文以河南民歌歌詞的翻譯為例,通過自己的翻譯實踐,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對其進行陳述。
河南民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來源于人民的生活,真實反映了河南人民生活的苦與樂。河南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小調(diào)、山歌、號子等,它們的歌詞簡潔樸實,淳樸自然,歌聲高亢豪邁,通俗易懂。筆者選取了由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省)編選小組編纂的《河南民歌選》(出版時間:1980;出版社: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省)編選小組)中的部分歌曲進行了翻譯,翻譯之前,筆者對翻譯文本進行了分析,包括文本的內(nèi)容和語言特點。
《河南民歌選》共分為三個部分:傳統(tǒng)民歌、各個時期革命民歌和建國以來新民歌。它主要包括了從封建社會開始,經(jīng)過鴉片戰(zhàn)爭時期人民的困苦生活,再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人民奮起反抗,到最后新中國建立,人民在黨的領(lǐng)導(dǎo)下過上幸福的生活期間的民歌。在這本《河南民歌選》中,包括各種民歌形式,有河南地區(qū)流傳最廣、蘊藏最豐富的小調(diào),如《去拜年》《長工調(diào)》等;借自然景物或生活現(xiàn)象抒發(fā)情感的山歌,如《編花籃》《對歌》等;以及在人民勞動生產(chǎn)中直接產(chǎn)生的勞動號子,如《打夯號》《老兩口》等。河南的三種民歌類型(小調(diào)、號子、山歌)的語言各自呈現(xiàn)出其獨特的特點,分析如下。小調(diào):來源于河南人民群眾的生活,語言簡單明了,容易讓人接受,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普及性,體現(xiàn)出河南地區(qū)人民淳樸、豪爽的性格。號子:產(chǎn)生并應(yīng)用于勞動之中,其音樂具有直接、簡樸的表現(xiàn)方法,音樂性格堅毅、粗獷,歌唱的方式是一領(lǐng)眾唱。山歌:是河南人們在田野勞動或抒發(fā)情感時即興演唱的歌曲。它內(nèi)容廣泛,結(jié)構(gòu)短小,其曲調(diào)具有爽朗、情感質(zhì)樸、高亢、節(jié)奏自由的特點。通過綜合的分析比較,筆者發(fā)現(xiàn),河南民歌的語言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語言通俗易懂,方言成分居多;(2)歌曲中的襯詞較多;(3)歌曲中使用起興的修辭手法較多,獨具抒情效果。
本文以《河南民歌選》中六首民歌的英譯為例,分析每首民歌及其語言特點,如下表:

歌名/地區(qū) 題材 語言特點《胡八扯》/遂平縣 小調(diào) 簡潔樸實,通俗易懂《尼姑思凡》/新鄉(xiāng)市 小調(diào) 淳樸自然,平易近人《打夯號》/固始縣 號子 方言較多,高亢豪邁《老兩口》/開封市 號子 語言精練,堅毅粗獷《編花籃》/洛陽市 山歌 貼近生活,生動細膩《對歌》/桐柏縣 山歌 結(jié)構(gòu)簡練,朗朗上口
歌詞翻譯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類是傳情達意型;另一類是可唱型。以傳情達意為主的翻譯,主要應(yīng)用于對外交流的文字性材料或是視頻材料的字幕。其特點是在翻譯歌詞內(nèi)容上盡可能忠實于原作,語言行文上保持了譯文的流暢性和可讀性,同時,譯文的文體特征也基本符合原文歌詞。在這種標(biāo)準(zhǔn)下翻譯出的歌詞能夠從基本含義、情感含義、文體風(fēng)格含義方面再現(xiàn)歌詞的風(fēng)采,但是,其在音節(jié)數(shù)和節(jié)奏上未必能和原詞保持一致。第二類歌詞翻譯是在第一類的基礎(chǔ)上,要求音節(jié)數(shù)和節(jié)奏與中文保持一致,譯文盡可能押韻,還要考慮歌詞是否適用于高音區(qū)或低音區(qū),以及如何處理在歌唱時所出現(xiàn)的張口音和閉口音等問題。
筆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沒有考慮譯文歌詞的節(jié)奏、音節(jié)數(shù)、押韻以及音節(jié)的發(fā)音等歌唱的元素,因此,在這一標(biāo)準(zhǔn)上進行的歌詞翻譯不具有可唱性。這是因為本文的翻譯主要以跨文化交際或是中國歌曲演唱的字幕翻譯為主,因此,以第一類歌詞翻譯作為標(biāo)準(zhǔn),暫時不考慮其可唱性。之所以不考慮譯文歌詞的可唱性有以下兩個原因:(1)西方歌劇、音樂劇或者歌曲等在國內(nèi)大部分都使用原文演唱,鮮有翻譯成中文演唱的例子,這主要考慮到歌詞在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后可能會損失掉許多民族特色、文化信息等;(2)對于西方國家的人來說,他們習(xí)慣于使用原文演唱,并不習(xí)慣使用翻譯后的語言進行演唱,因此,在將來的文化交流之中,中國的民歌也很有可能會由外國人使用中文進行演唱,而不是使用翻譯后的語言進行演唱,這也是強調(diào)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xiàn)。
由于本文的翻譯主要用于對外交流中的視頻字幕,因此,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做到以上的準(zhǔn)確性。
襯詞是河南民歌中十分典型而又非常普遍的形式,襯詞主要有兩種翻譯方法,一是音譯,二是用英文的語音。襯詞是連接前后兩句歌詞之間的話語,多為一些形聲詞、語氣詞、稱謂詞,起到烘托的作用,如“呀”“依嗨”“喲”“那個”等。由于襯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多表達歌曲的整體氣氛,但又是河南民歌的特色,所以在翻譯中采用音譯的方法較多。
例1:摘 摘 摘牡丹,三朵 兩朵 摘一籃,牡丹花兒多嬌艷,姑娘見了好喜歡,哎嗨哎嗨好喜歡,五彩繽紛齊爭艷,齊爭艷那個哪哈依呀嘿。(《編花籃》)
Pick,pick,pick peony,three or two are in a basket,peony flowers are so lovely,the girls smile when they pick it,ai- hai- ai- hai- when they pick it,they are so colorful to compete, competing a- he -na- ha- yi- ya- hai.(From“Making a Flower Basket”)
例2:大家伙兒一起抬(呀),(嗨呀)!石夯飛起來呀,(嗨呀)!(《打夯號》)
All hands lift(ya),(hi- ya)!The stone tampon flies,(Hi- ya-ya)!(From the“Work Song for Ramming”)
例3:老婆子(呦咳呦嗬)你聽好(來個呦 呀喂呦嗬)!千萬別跟人家跑(呦嗬嗬嗬)。老頭子(呦咳)你聽真(那個呦嗬嗬)!奴家不是那種人(啊嗬嗬喂咳呦)。(《老兩口》)
My wife,(You- ke- you- he)Listen up(Lai- ge- youya -wei- you- he)! Don’t ever run away with anyone else(You- he- he- he- he- he).
My husband,(You- ke) Listen seriously(na- geyou- he- he)! I’m not that kind of person (A- he- he- weike- you)(From “The Old Couple”)
《編花籃》是“九蓮燈”的代表曲目之一,被廣泛傳唱,其清爽樸實的歌詞,明朗歡快的旋律具有濃郁的河南韻味。以調(diào)式音開頭和結(jié)尾的音樂形成首尾呼應(yīng),調(diào)式五度音也是旋律骨干音,偏音的運用具有中原音樂色彩。此曲有大量的襯詞,主要靠運“腔”來體現(xiàn)河南音樂所特有的“語言魅力”。
專有名詞在河南民歌中較多,比如人名、地名、節(jié)日名等,翻譯專有名詞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首寫字母大寫;第二,傳遞真實含義;第三,立足于原語含義。
例4:大年(那)初一兒,立罷了秋,割(了)這大麥(那個)都種豌豆。《胡八扯》
On the first day of lunar year, autumn has begun, people harvest wheat then grow peas.(from “Nonsense”)
該選段中,“大年那初一兒”是節(jié)日名稱,指的是“大年初一”,故譯為“On the first day of lunar year”。“立罷了”為河南地區(qū)的專有詞語,指的是完成時的意味,故譯為“……h(huán)as begun”。
例5:尼姑坐在庵堂,杏花(兒)開放,背地(兒)埋怨我的爹娘,他不該將小奴我(呀)舍于庵堂。《尼姑思凡》
A nun sits in the Buddhist Nunnery with apricot blossom,but secretly complaining her parents sending her there. (From“A Nun Thinking of Secular Life”)
“尼姑”是指出家的女性,譯為“Nun”。“庵堂”屬于專有地點名詞,是指“尼姑庵”,是僅有女性出家人常住的小佛堂,譯為“Buddhist Nunnery”。“爹娘”指父母,但具有方言色彩,因此譯為“ma and pa”。
河南民歌歌詞淳樸,之所以通俗易懂,是因為大量使用了方言以此展示地域特色。對于特色方言的理解,首先要通過田野調(diào)查或咨詢當(dāng)?shù)厝耍宄窖栽~匯的具體含義,然后再進行翻譯。意譯是處理方言詞匯的最佳方式。
例6:水牛過河不脫腳(呀),老鱉過河圍(呀)沙窩,鯉魚過河擺大浪(哎),長蟲過河頭(哇)仰著。(《對歌》)
The water buffalo crosses the river without taking off its shoes (ya),the turtle tucks cross the river by tucking himself to the shell, the carp crosses the river in great spray(ai),the snake crosses the river(wa)with its head raised.(From“Antiphonal Song”)
歌詞“不脫腳”是“不脫鞋”的意思,“老鱉”和“長蟲”是河南的方言,意為“烏龜”和“蛇”。此處的方言詞匯,意譯能夠正確表達其含義,譯文中用平行結(jié)構(gòu),再現(xiàn)了漢語的排比,基本達到了文體對等。
在“一帶一路”語境下,“中國民歌走出去”不僅需要培養(yǎng)廣大的音樂翻譯工作者,熟知西方讀者對中國這一異域形象的審美需求,還要傳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只有通過文化“走出去”,傳播中國好故事,才能夠更好地夯實中國與其他國家“互聯(lián)互通”的心理基礎(chǔ)。跨文化翻譯道阻且長,筆者將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為中國民歌“走出去”貢獻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