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文 龐雅君 陳滿瑜 蔣宇杰(通訊作者)
(1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中心 廣東 湛江 524001)
(2 廣東農墾中心醫院檢驗科 廣東 湛江 524000)
宮頸癌作為女性的惡性腫瘤疾病,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對于宮頸癌中晚期患者而言,放化療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其照射劑量越多,局部控制率越高[1]。常規放化療方法因為考慮到正常組織器官對照射劑量的耐受程度,難以準確把握腫瘤靶區的照射劑量[2]。調強放射治療(IMRT)是一種與常規照射方法不同的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靶區情況控制照射劑量,從而有利于保護周圍正常器官組織[3]。本研究探討觀察IMRT 用于中晚期子宮頸癌治療后放射性腸炎毒副反應的減輕效果。具體研究報告分析如下。
2014 年1 月—2016 年12 月我院收治了60 例中晚期子宮頸癌患者,均確診為Ⅱb ~Ⅲb 宮頸癌,均經病理學檢驗、胸部CT 檢驗、腹部B 超檢查,均無遠處轉移。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30 例患者年齡平均為(41.23±3.32)歲,KPS 評分平均為(78.23±3.62)分,其中低分化鱗癌21 例,中分化鱗癌8 例,高分化鱗癌2 例;觀察組30 例患者年齡平均為(41.32±3.21)歲,KPS 評分平均為(78.35±3.23)分,其中低分化鱗癌20 例,中分化鱗癌8 例,高分化鱗癌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 >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3D-CRT 方法治療;觀察組:采用IMRT 方法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使用熱塑體模固定患者的盆腔。在CT 掃描前4 小時,讓患者口服造影劑,適當喝水以促使膀胱充盈,排空大便。在CT 掃描的圖像上勾畫靶區,包括GTV、CTV。其中GTV 總劑量為59.4 ~63.5Gy;CTV 照射總量為48.3 ~51.2Gy。每周治療5 次。要求靶區的覆蓋率達到98%,靶區內、靶區外、直腸前壁、膀胱后壁均無熱點。
比較兩組患者小腸、結腸、直腸的照射劑量和急慢性腸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急性腸道不良反應包括:腹痛、腹瀉、粘液血便;慢性腸道不良反應指的是慢性放射性直腸炎。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行t 檢驗,對非正態分布的數據進行χ2檢驗,采用平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數據的分布趨勢,P <0.05 表示數據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小腸、結腸、直腸的照射劑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小腸、結腸、直腸的照射劑量()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小腸、結腸、直腸的照射劑量()
組別 n 小腸 結腸 直腸觀察組 30 21.23±2.12 42.63±5.96 41.23±3.32對照組 30 35.65±3.23 51.51±3.51 50.33±5.32 t 20.443 7.032 7.948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急慢性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急慢性腸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例)
常規放化療區域包括盆腔的大范圍面積,因為盆腔生理結構比較復雜,其宮頸癌病灶與腸道部位接近,所以,常規放化療容易損傷腫瘤病灶周圍的鄰近組織[4]。IMRT 技術是一項逆向放射治療計劃,可以根據靶區的情況調整照射的劑量,一方面確保靶區獲得足夠的照射劑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護腫瘤附近的正常組織,特別是腸道[5]。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小腸、結腸、直腸的照射劑量明顯更少,P <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急慢性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P <0.05。綜上所述,IMRT 放療在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治療中可以有效地減少腸道不良反應,與常規放療對比,腸道組織接收的照射劑量顯著減少,對減少腸道毒副作用起到積極的作用[6]。
綜上所述,IMRT 用于中晚期子宮頸癌治療后放射性腸炎毒副反應的減輕效果明顯,可以有效地減少靶區的放射劑量,有利于減少放射性腸炎毒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