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陳俊杰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腫瘤醫院放療科 寧夏 銀川 750004)
急性放射性食管炎(ARIE)是肺癌、食管癌、縱膈腫瘤等頸胸部腫瘤在放療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并發癥[1-2]。由于食管黏膜組織更新較快,其鱗狀細胞上皮對放射線的作用比較敏感,因此屬于胸部腫瘤放射治療中劑量限制性急性反應組織[3]。多數患者表現為吞咽疼痛、進食困難、胸骨后燒灼感等不適,一般發生在放療第2 ~3 周,劑量為20 ~40Gy 左右。因此有效的控制放射性食管炎的發生發展,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確保患者能夠按期順利完成足量的放療劑量尤為重要。本文旨在探討康復新液在治療放射性食管炎中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我院放療科2019 年3—8 月間收治的經病理明確診斷的40 例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均有術后輔助放療指征。采用調強放療技術,照射范圍包括患側鎖骨區+胸壁,具體靶區范圍:CTV1(臨床靶區):患側鎖骨區野:上界環甲膜水平,下界患側鎖骨頭下緣,包括患側頸部Ⅲ、Ⅳ區及鎖骨上淋巴引流區;PTV1(計劃靶區):CTV1 均勻外擴0.3cm;CTV2(臨床靶區):患側胸壁:上界患側鎖骨頭下緣,下界乳腺皺褶下2cm,內側界體中線,外側界患側腋中線,不超出皮緣,患側肺外緣。給予95%PTV1 50Gy/2.0Gy/25fx,95%CTV2 50Gy/2.0Gy/25fx。對于危及器官的限量條件如下:脊髓PRV 最大劑量<45Gy,左肺V20 <20%,右肺V20 <20%,雙肺平均劑量<13Gy,心臟V30 <30%,肝臟V30 <30%。放療過程中均以吞咽疼痛或進食困難為主要癥狀。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2 ~64 歲。中位年齡50 歲。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0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一般狀況、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分期在統計學中均無顯著性差異。放射性食管炎的具體分級標準以RTOG(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急性放射損傷分級標準為參照[4]。
試驗組,給予康復新液口服,每次10ml,3 次/天,服藥后暫勿飲水,連續服用2 周;對照組:給予中藥金銀花飲片每次15g,于500ml 水中煎服,3 次/天,連續服用2 周。
治愈:吞咽疼痛和進食困難消失;顯效:吞咽疼痛、進食困難明顯改善;無效:吞咽疼痛、進食困難與治療前相比略減輕或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別為65%和95%,顯著于對照組的30%和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36,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比較[n(%)]
試驗組無不良反應,對照組有2 例患者出現胃部不適、腹瀉等,經對癥治療后均消失。
放射性食管炎是胸部腫瘤在放療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并發癥,是一種無菌性炎癥,其發生機理主要是放射線作用于食管黏膜組織,引起食管上皮細胞破壞和損傷,管腔閉塞使食管黏膜充血腫脹、糜爛,臨床上以吞咽困難或進食后疼痛、胸骨后疼痛等為主要表現,不僅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而且影響治療進程,因此防治放射性食管炎至關重要[5,6]。
康復新液是從美洲大蠊干燥蟲體提取而出,含有表皮生長因子、多元醇及多種氨基酸等活性物質,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創面肉芽組織增生及促進血管新生的作用,在消化道黏膜損傷中廣泛使用[7]。王暉、劉潔等[8]研究顯示康復新液治療放射性食管炎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
綜上所述,康復新液在放射性食管炎的治療中安全性高,療效明顯,且服用方便,值得臨床應用。